DSC_4928.JPG 

孩子, 窗外的風景, 雖然漂亮, 但是..................

DSC_4882縮3.JPG  

不窺牖 見天道

(道德經 47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白話譯文:)

              不出門戶,知得天下大道;

        不窺窗牖,見得天理自然;

        那出離自身愈遠的,對大道的體會也就愈少;

        因此,通達自然大道的聖人不往外追求,心中自有體會;

        不往外窺探,言說自然明白;不造作執著,活動自然天成。

(我的體會:)

        古時候的讀書人 講究"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指的是對"知識"的博學多聞    是"心性"以外的東西  這裡所說"不窺牖 見天道" 不假外求的  應是指"智慧"而言  "知識"不等於"智慧"  知識大多往外求得 智慧則在我們心性裡 本來俱足 只要"明心見性"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一般所說的所謂"聰明" 應是指"知識"的博學多聞而言  而真正的"高人" 能指點人生迷津的人  境界高超的人  我們才稱他為有"智慧"的人  以下是王邦雄教授 所著作"道"一書中 對此的論列: <當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皆屬形構之理的研究 人文學門 則屬存在之理的開發 前者是知識的學問  後者則是生命的學問 這是當代哲學大師 牟宗三先生所做出的分判> 換言之 前者是知識 後者才是智慧

莊子內篇「養生主」開頭即謂:<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已而為知者  殆而已矣!> 這裡莊子所謂"知也無涯"指的應是前段所指的"知識"而言  至於"智慧" 依前賢大德及得道高人指點 應當"止於至善" 既然如此 <知止而後有定>(大學)  就沒有<以有涯隨無涯>的危險了

人生無常  眾生幾乎都在不安情緒中浮沉  追尋"安心"之所 在何處?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固然是大家一向的旨趣  而"不窺牖 見天道"的真智慧 應才是大家 真正所求  我也 願置"座右銘"一則於右上角自勉 乞求些許"智慧"於區區一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道學筆記
    全站熱搜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