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臨川邊 有一句有名的感嘆語: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子罕〉
單從這一句話 剖析 孔子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孔子應該是從動態的觀點 單線式的思考 來討論宇宙與人生的 所謂 "逝水一去不復返"就是隱含這種觀念的譬喻 而且只論述所見所聞 至於"形而上"的鬼神之說 頂多點到為止 不多著墨
做為孔子請教對象的老子(孔子曾多次請教老子 歷史上有記載的 就有捌次之多 孔子對老子有"猶龍之嘆"的感佩之語) 就有更深入的見解與看法:
(老子道德經》第廿五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的宇宙觀 人生觀 就是<道>字 老子以<大 逝 遠 反>四個字 形容<道>
言其"大" 就包含有"小"的意思 與佛經<須彌藏芥子 芥子納須彌> 意思相同
言其"逝" 就包含有"有"與"無"的意思 也含有"動"與"靜"的意思 孔子<逝水之說>擴大解釋 就是這個意思
言其"遠" 就包含有"近"的意思 有無遠弗屆 卻也近在咫尺的意思
言其"反"(同"返") 就包含有"去"與"來"的意思(與佛經"如去" "如來"的說法相同) 也含有"外"與"內"的意思 "虛"與"實"的意思
所以老子的論述 "形而上" "行而下" 皆有著墨 不僅言其"動態" 也言其"靜態" 不只是"單線式思考" 更是"圓環式的思考" 讓人有完整圓滿的感覺 類似佛教<無漏智>的境界
所以"佛" "道"思想 可以融合 加上"儒"家思想的實務理論 三教(儒釋道)合一的說法 並非不可能 宋明"理學"的發展 就是這樣子來的 此後的文人墨士 論及宇宙人生 皆多少融合儒釋道的思想 這證明一件事情 雖然眾說紛紜"正看成峰 側看成嶺" 所描寫的卻都是 同一座山 可惜的是"理學"末流 卻變成"空談" 倒是始料未及 原因 是學者論述失去<重點> 忽略所描寫的 都是<同一座山>的事實
以上粗略心得 歡迎指點 (2010/ 08/1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