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與東坡.bmp  

印象中 用"何妨"兩個字"轉念"的辭句 有兩則特別深刻 一則為蘇東坡的"定風坡" 一則為清代何元晉的辭句    如下: 

一.定風波(蘇東坡)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這一首詩 膾炙人口 蘇東坡灑脫超然的性格 表現得淋漓盡致 常為後世粉絲朗讀引用

   蘇東坡與同行數人前往黃州沙湖出遊 途中遇雨 同行者皆無遮雨的用具在身 眾人皆感到窘迫狼狽不堪 只有東坡不作此想他說 何妨吟嘯且徐行 吟唱詩文 揚聲長嘯 手持竹杖 腳踏芒鞋 騎馬顛簸 尚且不如漫步自在輕快 不過是雨 有何懼怕呢? 一簑煙雨任平生何不隨遇而安 雨 要下就下吧 何不在水氣煙雲中 細細領受自然的美好?

    回首向來蕭瑟處 譬喻人生的路上 難免遇到困境 回首這些所謂<困境> 也只不過是一種<心態>而已 換言之 只是<心隨境轉>的意境而已 如果能調整心態  <境隨心轉> 時常保持心態的豁達 換言之 轉念而達到<無入而不自得>的心態 則自然也就會有<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了!

   (原載 2010,Jun.09, 子昆部落格文)

二.例如西蜀寶光寺有清代何元晉的一聯: 

            世外人  法無定法  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  了猶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上句 有四個"法"字  下句也有四個"了"字   上句涉及佛教的根本教義  下句涉及處世的根本態度

佛渡眾生 或眾生欲修成佛 兩點之間 ("佛"設為A點  "眾生"設為B點) 的連線 不是只有一條線 可以有萬千無限條線  所以說佛渡眾生 有萬千法門  眾生修成佛 也有萬千法門  沒有所謂"固定法門"  所以說"法無定法" 既然法無定法 當然知道"非法法也"  畢竟所謂"法" 只不過是 A點 B點 之間的"渡船"而已 可以 有千萬種 而一旦渡船過了到達"彼岸"  則應當將船放下  不要再背在身上吧 !

通常對於人生的思考模式 有兩種  一種是"直線型思考"模式  一種是"圓環式思考"模式. 

天下事  所以會有"了猶未了"的感覺  乃是由於"直線型思考"模式下的產物  通常這種模式的思考  不問"從何來"  也不論"將何去" 所以常常會有"見樹不見林" 的感覺  而"以不了了之"的想法 乃是基於 "圓環式思考"模式而得的結論 通常這種模式的思考 對於"何來何去" 都有完整無漏的解說 所以 可以給人" 見樹又見林" 的感覺 所以所謂"未了" 就整個圓環來看 仍然算是"了"了   是一種較"圓滿"的說法

其實 這些 都是"何妨"就一個"轉念"的境界  人人可得之  蘇東坡可以這樣  何元晉可以這樣  你我都可以這樣! 

補充: 本文插圖 "佛印與東坡" 描寫佛印揶揄東坡 東坡發窘模樣  他們倆是好朋友 卻時常鬥嘴 留下許多 膾炙人口的故事 唯有佛印的機鋒 和東坡的豪放瀟灑 才能譜出 人生美麗的花朵 尤其東坡超然灑脫的性格與思維 更是本文所要一再強調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jken 的頭像
    ijken

    ijken子昆部落格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