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最廣的孟子畫像之一 很能表現孟子的"意氣風發"之姿
向來對"好辯"之士 沒有好感 唯獨對孟子的"雄辯滔滔"感到激賞 令人刮目相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 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
然後孟子從堯舜禹商湯周公文武 談到孔子作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 又批楊朱墨翟的學說為異端 不合中道 洋洋灑灑 幾乎讓人無置喙餘地
孟子公孫丑上:
公孫丑問”敢問夫子惡乎長? ”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然後以"揠苗助長"的例子 說明"浩然之氣"是內在 本自具足 不是外在的東西 要慢慢累積養成 不是偶然一蹴可及的 孟子這樣論說"浩然之氣" 充滿了自信與"霸氣"幾乎 叫人 無法招架
孟子 盡心章句上(二十)君子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稱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說君子的三樂:一在天,一在己,一在人
其中第三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很醒目 氣魄不小 意氣風發 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 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者的典範
那麼孟子拿什麼寶貝內容 教育天下英才呢 ?
孟子告子篇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
孟子以雞犬外放 比喻人心外放 皆得將它們找回來 未外放的本心 就是孟子 諄諄告誡 循循教誨於我們 的主要內容
孟子師承孔子 顏子 曾子 子思 一脈的思想 而成其大成 一般皆以"道統"稱之 所以孟子 所以要教育天下英才者 應該就是"道"
孟子離婁上第十七:
孟子曰「嫂溺,援之以手。」又曰「天下溺,援之以道」這裡所指"道" 應該就是 前面所說 "未外放的本心"
孟子·告子下15: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舉六人 做例子 說明 一個人 功成名就以前 都是要經過磨練的: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要經過那些磨練呢 ? 這就是孟子膾炙人口的值得一再玩味的這一句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意氣風發 雄辯滔滔 諄諄教誨 循循善誘 苦口婆心 教導於我們者 擇其要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 而其<任重道遠> 有如上者 識者或可以為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