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20130601九芎湖 水面上悠哉的水鴨
1. 高手無招勝有招 不領而導 一言九鼎 一動千秋 動怒而不動氣 治大國 如烹小鮮 做大事 也如烹小鮮
2. 道德經41: 大 白 若 辱 大 方 無 隅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聲 希 大 象 無 形
3. 道德經45:大 成 若 缺 大 盈 若 沖 大 直 若屈 大 巧 若 拙 大 辯 若 訥
4. 道德經47: 不 行 而 知 不 見 而 名 不 為 而 成
5. 中庸33: 詩云:不動而敬 不言而信 . 詩云:不賞民勸 不怒而威
6. 宋蘇軾: 大勇若怯 大智若愚
7. 黃帝 陰符經云:"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盡矣!" 這就是"大化如偷"的道理
8. 明代曹學佺的對聯"仗義每從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9. 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發覺 這句話 不僅是內心境界的修養 更是外在為人處事的良方 試想如果兩造雙方彼此各執著己見 那有不發生糾紛衝突的? "無所住"就是"無執"---各執己見(有執)的相反詞
10. "見樹不見林" 意謂不在"宏觀高點"所見 往往好像是瞎子摸象 各執所"摸" 是偏執局部 沒有顧及全部 "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是同樣道理 高度與格局 深度與器度 成正比關係
11. 白水老人曰:"容者容人所不能容 天也 忍者忍人所不能忍 地也 人能效天法地 大無不包 細無不載 聖人也" 容忍的意境 比喻成天地聖人 雖然陳意甚高 仍然是人生的超然境界與藍圖
12. <莊子>在〈知北遊〉篇中有一段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是故至人無為 大聖不作 觀於天地之謂也> 重點在<大美而不言 明法而不議 成理而不說>幾個字 美妙深奧的意境 就在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