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公告
1.本部落格轉載 如有涉及侵權 敬請告知 必立刻移除 謝謝! 2.歡迎蒞臨 觀閱指導 謝謝!

IMG_1128.JPG  

20110730 午後 某時某刻 在新竹交通大學 可能是學生活動中心之類的建築物內 所留下的剎那鏡頭 再平淡 再平凡不過 卻有剎那即永恆的震撼 

這是小孫 女婿 我 三人 同時在交大的理髮廳理髮 理完髮後 同時出現在鏡頭的畫面  原本 只有小孫一個人要剪髮而已 全家卻應小孫要求 浩浩蕩蕩給予支援 在太太女兒的慫恿下 我及女婿 陪著小孫也一齊低頭"下海"理髮 並相約 下次祖孫三人再一起來交大理髮 

女兒也無意間 按下快門 留下這張 室內只見身影輪廓 窗外卻 綠意盎然 陽光燦爛 的相片

我想 像這樣平凡的場景 這樣平淡的事情  這樣平常的感觸

卻彷彿劃過時空 超越宇宙 剎那變成了永恆

前賢智者 所說<一切即是一 , 一即是一切> 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複製 -DSC00740.JPG  

這是一張約四十五年以前的照片(民國55年) 相片中的翩翩少年 今天應該已經是"年輕"的阿公級人物  而拍攝地點 應該是今日台北市建國北路錦州街口附近 那個時候 這個地方 仍然是一片農田 背景建築物 就是相片中五個人租住的農舍

那個時候 我們就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日已改為台北大學) 已經是大四 行將畢業之時 五位室友乃特別相約 留下這張相片 做為日後紀念之用  

畢業前 租住農舍的這段日子 確實很多地方 值得懷念 農舍的正確地址 已經不復記得  只記得地址之中有"江山里"三個字 人家問我們住那裡 嘴巴雖回答說是"江山里" 心裡卻想著"江山樓"的綺麗風光 原來 "江山樓"是那個時代 台北有名的風化區 所以雖住的是"江山里"的農舍 卻不免以"江山樓"的風花雪月 自我調侃一番

這家農舍的結構設備 堪稱"簡單扼要" 以當時的水準來說 還算可以  冬天有熱水 夏天也不慮沒有冷水  只是廁所還是老式茅坑(沒有沖水設備) 進去再出來 身上異味久久不散人一聞  馬上就知道你剛才做了什麼好事 

農舍對面農田旁邊 有外省鄉親開的麵食店 販賣麵食及硬梆梆的槓子頭 有時候簡單一碗麵配一些小菜 也算一餐 更多時候 買幾個槓子頭 充當好幾個上午的早餐 只因為大四很多時候早上的選課比較鬆散 不免偷懶 睡晚一點 早餐就只得吃槓子頭配白開水 混過去了

大四那一年的點點滴滴 總沒有離開這間農舍的影像 大四那一年的心情可想而知 離別在際 勞燕即將分飛 卻是前途未卜 感情未定 選擇未知的航程 還是選擇可安心泊靠的港口? 這個人生十字路口嚴肅的選擇題 令人徬徨 令人費思量 就像曠野中這間農舍孤單的形影一樣 相信相片中的幾位同學 多少和我有同樣的心情吧!

當然 幾十年過去了 選擇的路 也已經走過來了 千帆過盡 相片中的人 應該已經不是那個樣子了 應該更成熟 更深沉 更帥氣吧? 很久沒有他們的消息了 相信 各人在各領域裡 腳下各有一席之地 頭上各有一片天 於此 也是室友之一的我 對他們謹致 最真誠的祝福! 

(註:) 相片裡 最中間的"帥哥" 即為數十年前的區區在下 其實相片中每個人  現在看起來 都很帥呢! 這是真心的肺腑之言 不是混充場面的客套話!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_1197.JPG    

這張相片....

請注意畫面右邊人影

是一對年輕夫妻推著嬰兒車 帶著小狗 在散步

 一幅"無閒事掛心頭"的模樣

--原圖 20101127 攝自石門水庫一景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無門慧開禪師

 作者簡介:(轉載網路-本文原載於「閒來無事心靈禪境」部落格)

 

無門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卒於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西元1183~1260年),世壽七十八歲。

慧開禪師因為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因此特別著重「無」字法門,他將歷代禪宗重要的公案斟選彙編,選擇其中的四十八則,纂集成為「無門關」一書,並自作序文道:「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深得六祖慧能大師「無念、無相、無性」的思想要旨。在四十八則膾炙人口的有名公案之中,第十九則便是這首詩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自在說禪:)(轉載網路-自在老師的解釋-很精簡的解釋 本文原載於「閒來無事心靈禪境」部落格)

 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禪師很有名的一首詩偈。文字非常優美,描寫大自然景致;禪意簡單平凡而深刻。讓我們一同來欣賞品味這首禪詩中的禪意吧──

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季節。

繽紛百花、皎潔明月、舒暢涼風、皚皚白雪,是大自然的景致。

牽掛人們心頭的「閒事」,則無非是「庸人自擾」的無明煩惱,擾亂清明自性的世俗瑣事……。

 如果心中去除了無妄的執著煩惱與掛礙,恢復了自我本心的清明,悠然閒適,便能與大自然相契,自然而然能領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純淨澄明,契入於「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蒼蒼翠竹即是法身」的淨妙禪喜中。

 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先生的詩句:「萬物靜觀皆自得」,也就是這樣的一種禪境。

 時時觀照「諸法空相」,超越紛雜的現象界,便能「心無掛礙」,而由「色即是空」的透澈了悟,契入「空即是色」的「一真妙有」,則無時不是人間的好時節了!

(註一:)

每見生活中常有"執著""失常"的演出 特輯禪詩如上者 以示"放空""平常心"的重要 原來迷悟 只在一念之間 如此瀟灑 如此淡泊!

(註二:)

本文有關自在老師述說的內容 轉載自"閒來無事心靈禪境"部落格 其網址如下

http://tw.myblog.yahoo.com/tztzai/article?mid=356&prev=613&l=f&fid=24

本文著作權屬於原作者,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再行轉載

非常感謝自在老師 允准我援用該文內容 謝謝!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Aug 07 Sun 2011 05:50
  • 行囊

IMG_1157.JPG      

(上)相片:  身穿多口袋背心 背負萬應行囊 全付武裝 全身相片

DSC01449.JPG  

(上)相片: 裝備明細攤開來的相片

自忖 大概已經看破人世間的虛偽繁華 爾虞我詐 準備效法好友讀書旅遊<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的瀟灑生涯

除了身穿多口袋背心外(連褲子 全身約有九個口袋 故自謔曰"九袋長老") 首先要準備一個"萬物齊備" 卻"輕便攜帶"的"行囊"

讓我想看看 多口袋背心 還有這行囊裡 應該裝些什麼東西.....

1. 皮夾子: 証照 現金 信用卡 重要連絡資料 懷念的相片 

2. 工具包:免洗餐具 權充金剛杵的小刀(寓意斬妖除魔 又可防身 切水果吃) 放大鏡 藥品 手機預備電池

3. 生命之書: 座右銘及人生指南六頁書(含武者小路實篤 "喜與厭"一文)  保險箱號碼 簡易資產負債表 "萬一狀況"下 要交待的事項等

4. 鑰匙: 最終還是要回家 回家開門必需用到  免得要翻牆而入  或勞動別人開門

5. 手機: 舊式機種 可與親朋好友聯絡 目前幾乎只使用收發功能 想換一台 類似 i-phone 智慧型手機 既可上網 又有衛星導航系統 

6. 隨身碟: 六個 總共應 30G 以上的記憶體容量  隨時蒐集資料 提供資料

7. mini 電子筆記機: 含中英文字典 行程表 計算機 備忘錄資料 計時器 筆記空白頁欄 等等

8. 手錶: 潛水石英錶 報時尚稱準確  至少不會走走停停

9. 0.33克拉男性鑽戒: 意義重大的戒指 必定要隨身攜帶 否則太太會不高興

10. 相機:  為老一輩狗仔隊所用SONY-717型相機  已經屬於老古董級相機 我也有一套NIKON 18MM--200MM單眼相機的配備 但是要交換鏡頭 而且比較笨重 不適合"吟嘯且徐行"的瀟灑形象 最好有既輕便又具高性能的相機機種可用

11. 印鑑圖騰護身符:隨身攜帶 伴我一生  護我一身的印鑑 權充我的人生圖騰護身符

12. 三本書等: 圍棋定石書  圍棋手筋書  道德經 其他隨性閱讀的書 前兩本 有關圍棋定石手筋的書 乃是我 鑑於人世間的險惡 隨時準備充電"自立立人"的"武功秘笈" 至於老子"道德經"所寫 甚獲我心 乃是"千山我獨行"必備 必讀 必修 必悟的好書 

13. 筆記本便條紙

14. 文具包:原子筆 鉛筆 

15. 水壺: 要裝水 才算數

16. 乾糧袋:包括零食

17. 其他繁雜: 不及備載

裝備明細 林林總總 列單至此 總重量 我想大約有一個四歲小孩的重量 (約15KGS左右) 我家賢慧的老婆大人講話了:

"你乾脆連保險箱 電冰箱 也一齊 帶著好了!"

說得也是呀! 人生真無奈呀! 人生本來就是 " 四大皆空 生來自由" 那來那麼多"枷鎖"呢!   所以 很多時候 只要不是出遠門  我身上只帶現金與証件而已呢!

以上僅作參考  恕不負責把本文當標竿  所帶來的後果!

ijken20120917 補充:

行囊 包袱 枷鎖 是介於眾生與佛之間的"法"(法船 渡船) 未上彼岸之前 行囊是工具 是渡船 登彼岸之後 行囊變成包袱枷鎖 好像渡船上岸後  包袱枷鎖和船一樣 都要"放下" !! 20120917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虹橋景觀 其中小孩抓豬的情景 很傳神(動態清明上河圖局部)

  

(上)進城門樓的駱駝隊(動態清明上河圖局部)

(下)2011,07.23 在台北車站地下街  對著落地大鏡自拍全家福 準備搭捷運到圓山 觀賞"動態清明上河圖" 注意相片中人 左右方向 成顛倒狀態 我戴手錶的是左手 不是右手

IMG_0878.JPG 

(下四張) 動態清明上河圖 展覽館 內部情形

IMG_0921.JPG  

IMG_0922.JPG  

IMG_0946.JPG  

IMG_0910.JPG   

清明上河圖簡介:

北宋張擇端所繪

描寫當時汴京(今河南開封) 汴河 (它的前身 可能是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兩邊 市井小民 生活百態 各行各業 繁榮富庶的生活情形

有 進城驢隊 村莊 汴河柳 轎子隊伍 王家紙馬 萬石船 虹橋 十千腳店 城門樓 駱駝商隊 孫羊正店 久住王員外家 說書 香藥鋪 公共水井 趙太丞家 等十六個景點 

後記:

清明上河圖 所畫汴河的繁榮景象 於今已經不復存在 連遺跡都無從確實尋得 張擇端所繪真跡 也有人說已經毀於水中(專家否認此說) 現今流傳的 都是模擬仿本  這次展出的"動態清明上河圖" 也是利用現代的光影科技合成 當電源一關 所有的影像聲音 也都消失 我不禁煞風景的想到金剛經的這一句話: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也許我們參觀清明上河圖的時候 不管是真跡仿本 靜態的 動態的 不必想那麼多 想想當下  現代如果能生活得如此繁榮富庶 悠哉悠哉!  那該多好!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01381.JPG 

沉思的小孩 

沉思的小孩---陪小孫上圍棋課  留下這張聚精會神上課的相片

小孫今年約四歲半 於課後家居時 會邀阿公一起對弈  他圍棋的功力 無意間 常能吃掉我一大片棋子  我不禁好奇 他如何了解棋盤棋子諸多千變萬化的攻防之道? 是否這就是所謂"聰明" ?

聰明的意思  就是耳聰目明 耳朵聽得清楚 眼睛看得清楚  一個小小的腦袋裡 那個地方 能裝得下 這些"聰明"? 

我對人類的"聰明"與"智慧" 曾略有研究 我曾見學富五車 事業發達的聰明人 卻是憂鬱以終 我也見過 山野樵夫  吟遊行者 眼露智慧光芒 口說智慧言語 彷彿化外之人  人生似乎沒有什麼煩惱  什麼是聰明?  什麼是智慧?  吾友曾說聰明來自父母遺傳 智慧來自個人的體悟境界 這倒是很簡明的說法

我想要聰明 更想要智慧 因為聰明也許使人物質生活不慮匱乏 但是智慧使人精神生活更豐富  我希望小孫不只聰明 更要有智慧 因為他阿公 略諳此道 是"過來人" ! 

為了應運現在激烈競爭社會的需要 現在小孩子啟蒙甚早 而且學習項目是多元且 超前的  除了正規當齡的學校課程以外 也學課外的英文 鋼琴 圍棋等  旨在及早開發小孩聰明潛能 並不是揠苗助長  看到小孩耳聰目明的表現 讓人意識到 是否那"本自俱足" "等同上帝"的智慧 隨時可以發光發熱 ? 

(其實 阿公希望孫子"身體健康 頭好壯壯的" 乃是基本所期望 聰明與智慧 還在其次呢!)

成人看到小孩的成長 彷彿看到自己的影子

窺見聰明 也許只是啟蒙的初步

小孩沉思的表情  讓大人陷入更深沉的沉思!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濱海茶屋相片.jpg  

   濱邊的茶屋  (作者 YeNBieN)

(作者遊沖繩 回國後 仿李清照 采桑子 所作"試詩" 試詩之說 應屬謙虛之語:)                 

                   一夜聽雨差無眠

                    本是無牽

                    一夏卅年

                    偏都說前世今生

                     掀一壺玫瑰茶香

                     臨窗倚懶

                     風靜浪閒

                    人在異鄉更他鄉 

ijken解讀:

昔觀閱李清照采桑子 感覺辭句非常綺麗今欣賞 YeNBieN先生的試詩卻感受到另有一番境界  時空彷彿停留在那一剎那 卻又可以無限的延伸 非常有禪意我喜歡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

"本是無牽 一夏卅年"  所指應是藏在心底 難以忘懷的舊事  原本不輕易提起 但在那詩情畫意的"禪境"中    又復活過來  卻又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人在異鄉更他鄉" 言空間的隔閡 如夢似幻  應是指 所憶起的舊人舊事已遙遠 自己雖漂泊流浪 仍無所覓  至此 詩句結束 讀者隨作者的情緒 彷彿人生境界更上一層樓

也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問題  只能在另一個虛無飄渺的世界裡 求解答了!

ijken請求轉載:

包括先生這首濱邊的茶屋與不久前踐約與白花苜蓿試詩在內 非常有意境 非常淒美 我擬他日轉載在我痞客邦的部落格裡 順此徵求YeNBieN先生的同意 我痞客邦部落格與你雅虎部落格分屬不同系統 轉載 似乎另有技巧 待我克服

(謝謝!  已經獲 YeNBieN先生 同意  可以轉載)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踐約與白花苜蓿

作者: YeNBieN

原作  意境淒美 特徵得原作者同意 予以轉載:

 

                           邂逅在舊歲, 芳華已見萎,

                           輕顫細叮嚀, 期約來年會 

                       疏雲綴藍天, 繁花綠錦地,  

                       夕顏曳風微, 無負相知最   

 ijken解讀:

這首詩 寫得真好 以花喻人  描寫 昔日難忘邂逅之情  入木三分 尤其以藍天疏雲 繁花錦地為背景 又以邂逅雙方年華漸老 猶念念不忘  期約再會的臆測 令人心動 YeNBieN的細膩與文采 令人佩服 !

雖然如期踐約來 最後一張相片 卻是直躺路地中間  旁邊是邂逅對象"綠地白花" 上空可想而知 定然是藍天白雲 此情此景   如果將邂逅對象 臆想成"" 則令人更有愁悵之感躺在路中間的人 並不是原作者YeNBieN 本人  而是YeNBieN遊蹤所至 隨手所拍  想是臆想自己就是躺在那裡的人

原文 YeNBieN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yenbien-banjishu

no.1初邂逅2010.05.18.jpg  2010.05.18 初邂逅

ap_F23_no2.jpg no.3 踐約來2011.04.28.jpg  2011.04.28 踐約來

ap_F23_no.4.jpg 

ap_F23_no.5.jpg   

ap_F23_no.6.jpg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cup.bmp

(前言:) 約十年前的一部影片 值得一再欣賞 讓你從內心會心微笑 法喜充滿.

以下內容 節錄自網路:

導演/編劇:宗薩仁波切(Khyentse Norbu
執行製作:傑若米湯瑪士(Jeremy Thomas)(末代皇帝金獎製片)
語言:北印度語/藏語
影片年份:1999
片長:93

上映日期:2001/12/07

(內容大要:)

在印度北部的高山上,住著一群由西藏翻山越嶺,躲避中共政治迫害的喇嘛。其中有兩位年輕的喇嘛,對於足球非常的有興趣,除了日常的修行生活外,不時開口閉口都是在討論著足球。 

一日,來了一對舅甥,他們好不容易由西藏長途跋涉輾轉到這個寺院來,請求寺院住持收留他們並學習佛法;而住持正好就交代由那兩位愛好足球的喇嘛負責安置他們二位。 

正當世界盃足球賽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這兩位喇嘛也都會在三更半夜的時候,溜出寺院去有電視的人家看比賽;但當天因為細故而被趕出來,回來的時候正巧又被大師兄撞見,於是這二位喇嘛就被處罰至廚房煮一個月的飯。 

但是隔天即是世界盃足球賽的冠亞軍之爭,兩位喇嘛在商議下,決定冒險請示大師兄,請大師兄再稟告住持是否可以觀看世界盃決賽;住持在了解狀況後,且兩位喇嘛也承諾會在佛法上更精進用功,於是住持允諾可以在寺院收看,但由他們自己想辦法。 

於是二位喇嘛用盡了所有辦法湊齊了租用電視及衛星天線的錢後,向出租商承租時,卻發現尚短少五十元;腦筋就動到了新來的那位甫出家的外甥上頭。他們請舅舅好說歹說的把外甥身上唯一值錢的懷錶,也是他母親唯一留給他的紀念物給拿去質押,順利的取回電視及天線。 

在看比賽的過程中,熱愛足球的喇嘛卻無心看球賽,因為他在無意中看見那位外甥,正因拿出母親唯一的紀念物去質押而悲傷不已;於是那位喇嘛想法子要用其他東西換回來,東翻西找之後,拿出自己心愛的球鞋與他母親給他的紀念物-一把精緻的短刀,想把懷錶換回來,但被尾隨在後的大師兄發現,大師兄在聽完原委之後,便讚許那位喇嘛,並願意稟告住持,將外甥的錶贖回。

至於電影的主題:「世界盃」,看似重要,結局卻令人出乎意料!世界盃就是兩個國家為了一個杯子,把球踢來踢去,但它卻很有意思,結局哪隊贏了?尾聲只看到!黑白電影螢幕中的冠軍時刻歡呼影像,在導演巧妙的剪接手法之下,轉眼間漸漸模糊的影像幻化為佛前的焚香,暗喻著「無常」的意象。

最後的神來之筆,就是尾聲中的仁波切向喇嘛們講道,

他問:「在下雪的地上走路很冷,但是我們可能把皮毛鋪在所有的路上嗎?........既然不能,那我們只有把皮毛穿在腳底下,要改變別人的行為不可能,........那麼我們只要戰勝自己心裡的敵人就可以了。

敵人就像空間一樣無所不在,戰勝內心的『恨意』就等於戰勝所有敵人,.......戰勝因為『自我』而產生的恐懼與痛苦,因此必須拋棄自己,愛別人如愛自己。

我們不可能征服所有的敵人,「究竟要先滿足一千個慾望,還是戰勝其一?

如果困難能夠解決,為什麼要不快樂?如果困難無法解決,不快樂又有什麼用?

(動人觸點:)

一.  小和尚們想盡辦法偷溜寺院去看世界盃足球轉播,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其實他們的行徑一一落在大師兄眼中,連住持也了然於胸。然後有了下面這段對白......

住持:「什麼樣比賽?


大師兄:「就是兩個國家拚死拚活的爭一顆球。」

住持:「那不就是暴力了嗎?

大師兄:「有時候是!」

住持:「跟『性』有沒有關係?

大師兄:「沒有。」

住持:「贏的話可以得到什麼?」

大師兄:「一個杯子(a cup)。」

一陣錯愕般的沉默,兩人看著住持手上的杯子,突然如孩童般促狹地笑了.

從住持和大師兄的的對話與反應中,我們看到了長者溫柔敦厚、以不變應萬變的風範,面對擋也擋不住的西方文明潮流,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瞭解是否有害,然.後.接.受。我非常感佩這樣的胸懷,套在為人父母對於孩子們的教養方向而言,這部短短的影片,傳達了「思想的堅持、而形式的不堅持」!

二. 另外,在球賽轉播最精彩之際,忽然停電了。小喇嘛們不鼓噪也不抱怨,十分認命地接受現狀,還就著燭光玩起影子遊戲來,一派自得其樂。『沒有物質也一樣不會使自己損失任何東西』,這種生活態度實在是我們每個世俗中人更應該學習的,無入而不自得。

三. 小喇嘛為何在收看期待已久的總決賽時卻又無心收看?想要幫助另一個小喇嘛心境轉折的關鍵何在? 我們是否在面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時,通常會千方百計,想盡辦法,甚至不擇手段以達成目的,很少站在對方的立場,看看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得宜?這樣做是否會讓對方受傷害?

四. 有智慧的寺院住持,為什麼在許多喇嘛的懇請下願意接受他們收看轉播的請求?喇嘛的修道院生活, 看似嚴肅刻板, 但是小孩子的天真無邪, 有時候甚至於調皮倒蛋, 卻又叫人忍梭不住,  這是寺院住持應有的 高度.寬度.深度.之智慧 所應包涵的, 所以住持願意接受他們收看轉播的請求?

五.  寺院住持在片尾的一番話:「……敵人跟空間一樣無所不在,我們不可能征服所有的敵人,但是如果一個人可以戰勝他的恨意,就等於戰勝他所有的敵人,戰勝了世上的不滿足……」這句話是否喚醒您重新去看待週遭的人?

(結論:)

@純潔無瑕   能感受純粹愉悅的人 我最喜歡

@大度量 而敢於決然實行自己所信的人 我最喜歡

(語出自 武者小路實篤 原著"喜與厭"一文 詳見Oct. 21. 2010 ijken 貼文)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安全感與孤獨感  

安全感與孤獨感.bmp  

鐘型曲線

人生的鐘形曲線(圖形).bmp  

小孫今年約四歲半 卻聰明伶俐 超過他的年齡 唯獨很怕孤獨寂寞 常黏著祖父母一刻也不能離開 想是年紀小 缺少安全感吧! 這使我想起人生鐘型曲線另一端的情形 尤其是那些子女不在身邊 或老伴先走一步的老人 也是特別怕孤獨寂寞的 

我觀察人生鐘型曲線 這兩端的情形 確實很像 唯獨中間 有伴侶同行的這一段 卻是各有千秋 各有精采 因為這一段 有伴同行 所以不覺孤單寂寞 但是鐘型曲線的兩端  一為"來之始"  一為"去之終" 來去之間  通常為"過客"性質  因此"來之時"的孤獨寂寞(沒有"安全感")與"去之時"的孤獨寂寞 是否才是人生的"真面目"? 宗教哲學 討論最多的 不就是這個區塊嗎?

也許能悟透 鐘型曲線兩端的"孤獨寂寞" 人生就可以更上一層樓了吧 ?

明白"來去之道" 則庶幾近乎"悟道"吧 ?

(人生鐘型曲線 簡單解釋如下:)(節錄自網路)

4歲與80歲時 只要沒有尿濕褲子 你就是成功的人

12歲與75歲時 只要你會有一班朋友 關心你 護著你 你就是成功的人

17歲與70歲時 只要你持有 或仍持有駕駛執照 仍可以駕車出遊  你就是成功的人

35歲與50歲時 只要身上有錢  你就是成功的人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_7639.JPG  

百年同船渡(上)

"終身伴侶" 通常 是經過四個階段演變而來: <情人  妻子  老婆   牽手> 近日有所感 特輯其中幾張代表相片 彙集成篇  以資紀念

DSC00810-A.JPG   

(上) 情人--第一階段

 

DSC00888-A.JPG  

(上)妻子--第二階段

_DSC_9304.jpg 

(上)老婆--第三階段

DSC_7592.JPG 

(上)牽手--第四階段 

為什麼分為 <情人 妻子 老婆 牽手> 四個階段呢? 

看手的動作 與臉上的表情 就可以了解了

何必多言呢?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01390.JPG   

多年以前 由於覺得讀書的空間不夠  書香氣也不夠 遂決定在頂樓 以鐵皮屋方式加蓋一間"書房" 房前則設一"空中花園" 多年下來  整個"書房"與"花園"的空間  卻幾乎被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堆滿 不過想起 也確實有一段時間 這頂樓書房花園 是充滿了書香氣 與花香氣的 與現在的亂相比較 雖然仍依稀可見 當年的"繁華" 唯沒有時間整理 落得今日 幾乎變成"倉庫"的模樣 不禁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來  當然就我現在這間書房與花園的景象來看 劉禹錫的"陋室銘" 應該另有一番新解釋了

劉禹錫《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 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帘青。談笑 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 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新解:

久住新竹 新竹確實有山有水  新竹十八尖山 確實不高  不過有像我這等"散仙"住在這裡  十八尖山 如何會有名呢? 十八尖山所以會變成新竹遊覽景點 應該另有原因吧! 新竹也有一個"南寮海港" 港深也算淺 也沒聽說有"龍"這種生物出現過  所以說有龍則"靈" 的說法 很難考證  倒是有一點"靈"的是  南寮港 以直線計算 與大陸福建平潭島的距離最短 將來建設跨海大橋  應以平潭南寮為最理想的兩點 這應與南寮有沒有"龍"沒有關係吧?

現在我家頂樓的"書房" 可說是名符其實的"陋室"  雖然它的主人 不是什麼大奸大惡的人 但絕對說不上是什麼"德高望重"的人  所以說  這間"陋室" 會因為我的"德馨"而聲名遠播  那才真是天曉得呢!

我家這間陋室的門前 沒有什麼階梯爬滿青苔  倒是下雨的時候 門口正中央 會積一灘小水池 出入必須跨越而過 否則整雙鞋子 會泡水弄濕  真是無奈呀! 

陋室的窗戶前方  原本緊鄰花園  窗下種植一些地瓜葉  地瓜葉沿竹竿爬上窗戶 確實帶來一屋子的綠意 所以"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倒是頗有所得

陋室位居頂樓 地處偏僻 人煙罕至  不要說什麼"鴻儒"大學問家 會來訪問  就是目不識丁的"白丁"也不曾來過  我看連"白目"也不敢奢求會來訪吧 !

陋室裡頭 確實有一把吉他 手指一撥動 仍然會叮噹作響 當然"書籍"倒是不少 後來因為"陋室"會漏雨  一些較有份量的書籍 遂移到另外"安全地方" 清涼無雨的時光 在這裡讀"金經"(是否專指金剛經? 不得而知) 確實是很愜意的事!

陋室位居"厝頂尾"(屋頂) 當然已經遠離城市的塵囂 既無電視也無電話 頂多只有一台小型收錄音機而已 這台收錄音機 也鮮少打開 只偶而聽新聞廣播而已 所以絕對沒有"絲竹之亂"的音響吵雜   至於 區區在下 不是什麼"弱勢"的高級公務員 也不是什麼"財大氣粗"的大財團老板  所以也絕對沒有"案牘之勞形" 沒有堆積如山等待處理的公文   這一點  或許就是至今仍然"兩袖清風"的原因之一吧!

南陽諸葛孔明 住的是"茅廬" 卻成就諸葛孔明的偉大  西蜀揚雄(子雲)住的也是"茅亭" 卻成就子雲的偉大  他們住的   應該都是所謂"陋室" 但是住在裡面的主人是"君子大人物" 所以孔子所說<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應該是說給他們聽的 指他們住的不是世俗人眼中的"陋室"!

至於我住的"陋室"  因為自忖自己不是什麼"君子大人物" 所以鐵定無疑就是"陋室"! 不是孔子所說"何陋之有"的對象  但是我反過來想  就是真的"陋室"  又何妨呢?

DSC00379.JPG DSC00334.JPG   

坐在陋室門前的"好望石" 觀看自己創造的"水缸流水"造景(上)

DSC00381.JPG  

坐在陋室門前的"好望石" 遠眺對面的高樓大廈 與棒球場(上 與 下)

DSC00375.JPG DSC00319.JPG  

陋室門右邊窗戶 爬滿地瓜葉 "草色入窗青" 想就是這樣吧!(下)

DSC00340.JPG DSC00335.JPG  

空中花園裡的山水造景 與綠色盆栽(下)

  DSC00311.JPG DSC00310.JPG  

DSC00308.JPG  

下雨天 空中花園 地面上 花草與天空的倒影(下)

DSC01344.JPG  

下雨天 陋室 屋頂的雨滴 落下的一剎那(下)

DSC01339.JPG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印與東坡.bmp  

印象中 用"何妨"兩個字"轉念"的辭句 有兩則特別深刻 一則為蘇東坡的"定風坡" 一則為清代何元晉的辭句    如下: 

一.定風波(蘇東坡)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這一首詩 膾炙人口 蘇東坡灑脫超然的性格 表現得淋漓盡致 常為後世粉絲朗讀引用

   蘇東坡與同行數人前往黃州沙湖出遊 途中遇雨 同行者皆無遮雨的用具在身 眾人皆感到窘迫狼狽不堪 只有東坡不作此想他說 何妨吟嘯且徐行 吟唱詩文 揚聲長嘯 手持竹杖 腳踏芒鞋 騎馬顛簸 尚且不如漫步自在輕快 不過是雨 有何懼怕呢? 一簑煙雨任平生何不隨遇而安 雨 要下就下吧 何不在水氣煙雲中 細細領受自然的美好?

    回首向來蕭瑟處 譬喻人生的路上 難免遇到困境 回首這些所謂<困境> 也只不過是一種<心態>而已 換言之 只是<心隨境轉>的意境而已 如果能調整心態  <境隨心轉> 時常保持心態的豁達 換言之 轉念而達到<無入而不自得>的心態 則自然也就會有<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了!

   (原載 2010,Jun.09, 子昆部落格文)

二.例如西蜀寶光寺有清代何元晉的一聯: 

            世外人  法無定法  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  了猶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上句 有四個"法"字  下句也有四個"了"字   上句涉及佛教的根本教義  下句涉及處世的根本態度

佛渡眾生 或眾生欲修成佛 兩點之間 ("佛"設為A點  "眾生"設為B點) 的連線 不是只有一條線 可以有萬千無限條線  所以說佛渡眾生 有萬千法門  眾生修成佛 也有萬千法門  沒有所謂"固定法門"  所以說"法無定法" 既然法無定法 當然知道"非法法也"  畢竟所謂"法" 只不過是 A點 B點 之間的"渡船"而已 可以 有千萬種 而一旦渡船過了到達"彼岸"  則應當將船放下  不要再背在身上吧 !

通常對於人生的思考模式 有兩種  一種是"直線型思考"模式  一種是"圓環式思考"模式. 

天下事  所以會有"了猶未了"的感覺  乃是由於"直線型思考"模式下的產物  通常這種模式的思考  不問"從何來"  也不論"將何去" 所以常常會有"見樹不見林" 的感覺  而"以不了了之"的想法 乃是基於 "圓環式思考"模式而得的結論 通常這種模式的思考 對於"何來何去" 都有完整無漏的解說 所以 可以給人" 見樹又見林" 的感覺 所以所謂"未了" 就整個圓環來看 仍然算是"了"了   是一種較"圓滿"的說法

其實 這些 都是"何妨"就一個"轉念"的境界  人人可得之  蘇東坡可以這樣  何元晉可以這樣  你我都可以這樣! 

補充: 本文插圖 "佛印與東坡" 描寫佛印揶揄東坡 東坡發窘模樣  他們倆是好朋友 卻時常鬥嘴 留下許多 膾炙人口的故事 唯有佛印的機鋒 和東坡的豪放瀟灑 才能譜出 人生美麗的花朵 尤其東坡超然灑脫的性格與思維 更是本文所要一再強調的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mage1.jpeg  

Viktor Vasnetsov 1887的畫作

啟示錄中的四騎士英語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被記載在《啟示錄第6,啟示錄中的四騎士傳統上被解釋為瘟疫戰爭饑荒死亡,不過,對於四騎士的解釋略有爭議。(有說四騎士為福音 戰爭 饑荒 和死亡).   四馬競賽構成世界歷史.

 

仇恨恐怖911 vs 海豹部隊狙殺.bmp  

(一手拿可  一手握劍:)

以前回教在傳教時真的「一手拿可蘭經、一手持劍」嗎?? 也就是讓你二選一 如不入教就殺了你 真是這樣嗎? 第一頁翻開 "一手拿可 一手握劍" 真的是 相信是朋友 不信就打仗嗎?

穆斯林的辯白:

1.伊斯蘭一詞源於阿拉伯語詞根‘賽倆目’,意為和平,另外也指順從真主的意志。因此,伊斯蘭是和平,是順從偉大的創造者——真主之意志的宗教。

2. 有時為了維持和平也必須得使用武力。
伊斯蘭提倡和平,同時伊斯蘭也鼓勵其皈依者與任何地方的壓迫做鬥爭,而與壓迫做鬥爭有時會需要使用武力。因此,伊斯蘭只是為了倡導和平與正義才使用武力。

3.因為古蘭以以下經文證明:
“對於宗教,絕無強迫;因為正邪確已分明了。”(古蘭:第二章——第二百五十六節)

4.回教在近年獲得大力開展的機會 可是在擴展宗教版圖的當下,賓拉登,回教祈禱團等回教徒卻發動多次的恐怖攻擊.令人不禁懷疑回教可蘭經與先知行誼等教訓是不是教導人一手拿經典,另一手卻拿炸彈或寶劍?? 然而阿拉伯世界的回教徒當中多數派的遜尼派是溫和而不支持恐怖攻擊的.請問要如何詮釋回教徒的基本行止的和平或暴力性質??恐怖份子其實是虔誠的信徒,信奉所謂激進神學 有的時候 會有血腥事件的發生,就是因為認為神學超越道德,因為道德來自神,所以世間的道德無法超越神的道德,因此可以拿劍去悍衛上主 就是因為這種心態,以神性超越了道德。很多人說宗教的本意是和平的啊,那都是錯誤的人解釋的 但是如賓拉登者 卻執意神意超越了道德選擇與世俗不妥協 是否因為教義的不同解釋 而有不同的作為?這是必然要面對的宿命?

(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

基督教 舊約聖經裡的《申命記》與《出埃及記》之中,曾經有過認同以眼還眼的對等報復方式( 同態復仇(Latin: lex talionis)理念)在新約聖經裡的《馬太福音》之中,則不認同以眼還眼的作法。佛教也並不贊同任何形式的同態復仇,但是佛教有一系列佛教因果論來詮釋因果報應的理論。每個業力是指個人過去、現在或將來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並且無法改變他人的業報輪迴

《申命記》19章21節,「你眼不可顧惜,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出埃及記》21章23-25節,「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

馬太福音》5章38-43節,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

耶穌所講「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道理是怎樣的?
耶穌所講的這一段話是記在馬太福音五章卅八至四十八節。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神藉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律法。 這律法的主要精神有如下:

 第一是消極的提醒人,要小心,不要傷害人,否則就要賠
償。你傷了人什麼就要照數賠償(出埃及記廿一:22-36)

 第二是警告,警誡人。因為要照數賠償,使聽見的人害怕,
不敢再犯這樣的事(申十九。20-21)。也屬消極性的警告

第三是 神賜人律法還有積極的一面,就是要人去愛。耶穌將律法
總結起來時,就指出是要「愛神和愛人」(馬太廿二34-40)
 
 
因此,以眼還眼的道理,就是要人學習去愛人如己。不想
自己的眼受損害,就要愛惜別人的眼,不去傷害它。 基於以上這種精神,主耶穌在登山寶訓裡(馬太福音五章至 七章),就把這真理說明出來。不但我們自己不要去傷害別人, 更要進一步去學習愛別人。但真正的愛不但愛鄰舍,愛好人( 五:45-57),也要愛敵人,愛逼迫我們的人;不但不去傷害他 (不以眼還眼),更要以愛感化他(讓他打左右臉和行二里路等)

許多人可能都認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典故出自 舊約〈出埃及記〉然而,如果再深究下去,《舊約》其實並非「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真正出處。在遠古時代,懲罰的概念以「報復」為主軸。比《舊約》更早的巴比倫(相當於今日的伊拉克),大約在紀元前1750年的「漢摩拉比法典」裡就已寫明:「一個人如果毀掉別人的眼,則應以毀掉他自己的眼為懲罰」「漢摩拉比法典」被雕印在一塊高達八呎的閃長岩柱上,它乃是「以眼還眼」的最早紀錄。

而在眼的意象上,西方除了這種「以眼還眼」的歷史文化意義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意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乃是「眼與盲」(Eye-Blind)之間的辯證,而最經典性的,則是在浪漫主義大詩人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的名作〈永生頌〉裡

詩的中段指出,隨著人的成長,被世俗化的生活模仿所占有,就進入了生命的「麻痺階段」(Palsied Age),祇想向外追求「理」,卻辜負了自己的「靈」,其結果乃是雖然有眼,但卻形同目盲。這就是「眼與盲」的辯證,當人的心靈被遮蔽,有眼亦將形同目盲,目盲之因乃是心盲。若這個世界永遠報復主義當道,你挖我眼,我挖你眼,整個世界將因而全都成為黑暗.

(啟示錄 四騎士:)

四匹馬以及騎在馬上的,猶如一場四馬競賽。四個騎馬的都不是真人,而是人格化的事物。顯然騎第二匹馬(紅馬)的,是戰爭;(啟六4;)騎第三匹馬(黑馬)的,是饑荒;(啟六5;)騎第四匹馬(灰馬)的,是死亡。(啟六8。)根據歷史事實,騎第一匹馬(白馬)的,必定是福音,而非指有些人所解釋的基督或敵基督。緊接基督升天之後,福音、戰爭、饑荒和死亡這四件事,便像四個騎馬的騎在四匹馬上,開始奔跑,一直持續到基督回來。從第一世紀開始,經過了這二十個世紀,福音不斷的廣傳,同時戰爭也不斷的在人類中間進行。戰爭總是造成饑荒,饑荒便帶來死亡。這些都要持續到這世代的末了。

在此 必須說明的 約翰並不是利用艱澀難懂的辭彙來書寫啟示錄,在啟示錄一章一節,明言「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祂,叫祂將必要快發生的事指示祂的眾奴僕;祂就藉著祂的使者傳達,用表號指示祂的奴僕約翰。」所以,乃是表號臨到約翰,在第三節,約翰則自稱所寫的乃是豫言〈參:三節上。〉所以,啟示錄中所寫的,主體乃是表號和豫言。("表號"猶如"啟示")這與其他教派的末日說 末劫說 也有相通之處呢!

(六祖慧能"無相頌"裡面的一段:)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六祖"無相頌"裡的這幾句話  或許可以化解"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 及"一手拿經 一手握劍"的尷尬吧! 果能如此 末日 末劫之說 及末日騎士的說法  或許可以被化解為"無形無相"吧 !

(2011,05,16 整理筆記)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May 09 Mon 2011 08:02

DSC01323.JPG   

DSC01325.JPG     (以上影像 攝自百貨公司 服裝部的"美女"  站在那裡 已經很久了)

偶然邂逅.bmp  

    初時

       美征服了我

       讓我心動

       讓我不敢逼視

    後來

       我征服了美

       知道那只是表面

       骨子裡也只是平常

    終於

       我心靜下來

       重回現實

       直視一切  一如往常

    事實上

       是我征服了自己

       我還是我

       還我本來  這就是悟?

(註:)

心經: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上文所說"美" 不只是指"美人"而已  舉凡世界上 萬事萬物 讓人心動的 包括物質層面 形象層面 情感層面 念想層面....皆包括在心經 所說"色 受 想 行 識"裡面  這裡所說"美" 不過是 舉一反三的例子 而已

補充: 文中 相片所示百貨公司的"美女" 應是 樹脂或塑膠纖維(?)所凝聚而成的-模特兒  則它的角色 它的作用價值 等同 道德經第5章裡 所謂"芻狗"了 詳見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文(  2011,JAN 21 所作部落格文)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