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收藏的彌勒祖師銅像 與達摩祖師石像
一個"笑眼"看世界 一個"怒目"看世界
一個代表"容"的精神 一個代表"忍"的精神
但是這兩尊佛像 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單從他們身體的形狀來看
就知道:
他們所要啟發於我們的
都是圓圓滿滿的道理
這是我收藏的彌勒祖師銅像 與達摩祖師石像
一個"笑眼"看世界 一個"怒目"看世界
一個代表"容"的精神 一個代表"忍"的精神
但是這兩尊佛像 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單從他們身體的形狀來看
就知道:
他們所要啟發於我們的
都是圓圓滿滿的道理
天不言 地不語 我也無話可說
因為說了 又怎樣 ?
有時候"沉默"代表了一切
沉默是金
補充:
此篇 乃有感於親朋好友的先走 頓覺所有言語皆是多餘 所以有此無言之作
在凡塵俗世間 果然是 天不言 地不語 我也無話可說 因為說了 又怎樣 ? 有時候"沉默"代表了一切 沉默是金
於三期大業中 雖然是 天不言 地不語 你一定要說話 因為現在不說 等什麼時侯說 ? 有時候"沉默"代表了天地沒有人才 沉默是金嗎?
ijken 於 2012/09/13 22:26 回覆
我臥室兼書房的窗外 隨手栽種一小盆萬年青 我看書 睡前睡後 望向窗外 都可以看到它 迎向陽光 欣欣向榮 一窗的綠意 一屋子的盎然 全是這一盆萬年青所帶來 我只要偶而去撥弄一下 盆中加上足夠的水 它昂然自己吸收陽光空氣水份 生長得很好 似乎就是萬年長青 永遠不朽 卻是無言也無語 常伴左右
這一陣子 進出醫院數次 探望一些親朋好友 的無奈與哀愁 也許也對人生的生老病死 有更深一層的領悟與討論 讓我幾乎忘了習以為常的陽光 空氣 水的存在 當然 也忘記了 這一小盆 萬年青的存在
這一小盆 萬年青就生長在那一角落裡 也許它已經看盡 人世間的繁華起落 生老病死 就像上蒼看盡人生百態一樣: 一切眾生感覺苦痛的"無常" 終要回歸上帝眼中的"有常"吧 ?
也許我該替這一盆萬年青 再加一點水 或加買幾株 更增加它的繽紛與綠意 !
這是小孫子 今年父親節 送他爸爸的禮物 其中那一句"那個意思是什麼"最傳神
以下轉載自 jennifer生活健健美:
今天幫俊俊錄音,我一句,俊一句的錄音,弄了一段聲音檔當父親節禮物,聽起來很流暢,其實小孩子錄音過程,一整個皮,所以是錄了一大堆,最後才剪接出這些句子,爸爸的名字為了不要在網路公開,也特別處理過..
雖然如此,還是很可愛呢!
小月牙天邊掛,我在門口等爸爸
爸爸工作辛苦啦!
我要請他快坐下,喝上一杯茶
***
幫俊俊錄音時,其實我一開始是用問答的方式問俊俊,問俊俊愛不愛爸爸,俊俊說有,但問爸爸愛俊俊嗎?俊俊說他不知道,爸爸不把愛掛在嘴邊,加上沒像媽媽的長時間陪伴,難怪小俊俊搞不清楚,這點做爸爸的真的要好好改進!愛就應該要大方表達出來。
這是多年前 "台灣省民眾服務社" 發送勸善卡的正反面:
因為文字內容簡潔中肯 佛像姿態自然莊嚴 所以這張卡片 一直珍藏至今
通常一般所見到的佛像姿勢 多為"正襟危座" 其手足姿勢 也是"有板有眼" 令人看來 比較有"距離感" 而這裡圖示 所表現的佛像姿勢 則是少見多了 一足自然垂下 踏在須彌壇上 另一足 踞起置於座上 一手輕撫於其膝上 另一手輕壓座上 略做支撐身體狀 頭臉略為低傾 作閉目思維狀 姿態之優美 神態之恬靜 結構之準確 手法之簡潔 均達到了高超的水平 令人自然升起 尊敬之心 及平易親切的感覺!
我始終不知 這是那一尊菩薩 那一尊佛 這種姿勢代表什麼意思? 略做功課後 後學 認為應該是"思維菩薩"法像 不知對 還是不對? (請指點)
思維菩薩像是佛像造型中很特殊的一種 它表現的 是釋迦在菩提樹下 進入冥想而終大徹大悟的故事 (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 和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 你看 菩薩那優美的姿態 引領著心靈無限的遐想 而神秘的笑意 在嬰孩一般天真的面龐中微微流露 彷彿在冥想中 已頓悟佛的真諦
思維菩薩的姿勢 表明菩薩的思想境界 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地步 所以菩薩的眼神就顯得嫻靜 旁若無人 借助這種特殊的姿勢 來表達菩薩內心世界的豐富情感和思維活動
我想 大多數的我們 都不敢說 自己已經獲得"究竟涅槃" 我們仍然在"修煉"的半途中 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 等諸多苦痛煩惱 不免迷茫 看看這尊思維菩薩聖像 或許能讓我們獲得更多開示
祝大家都如 這張卡片 背面所提示 "常存體諒之心" 心存體諒 則心胸海闊天空 世界上 大無不包 細無不載 無有不能容 無有不能忍 則一切平安矣 !
外甥女 利用 facebook 傳來"風姿花傳"的歌聲 聽來頗有男人滄桑與豪邁的味道 不敢獨享 特別蒐集相關資料 彙總 以餉同好:
三國誌 卷頭詩: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一套三國誌 共六大冊 印刷和插圖 都很精美
兩位大德者 賜贈給當事人的珍貴墨寶 由於其內容 "鼓勵與預言"兼具 其寓意甚為深遠 現在觀來 令人佩服大德者的睿智 特予以記錄留念
小孩微笑 看著他餵食的鴨子 無憂無慮 不懼不怕 如此靠近他 吃
他所賜食物
小孩可能也沒有覺察到 大人 也正微笑 看著他 一個被安全呵護拉拔長大的小孩 用相機留下這永恆的剎那
同樣的 我相信
如果有上帝的話 上帝也正在微笑 看著這一幕的一幕 看著大人 看著小孩 看著鴨子 這些他所創造的子民 享受他們的生命與生活
我想 這就是生命的奇蹟 生命的喜悅!
(原圖片 轉載自 jennifer生活健健美)
這一張入場請帖 是民國55年 我大三的時候 系上具美編天份(可能含吾友台北L君)的同學設計的 目的是 送別大四應屆畢業生惜別會的請帖設計 前幾天 偶然翻閱及此 不免睹物生情 民國55年的時候 我們送別大四的"學長" 民國56年的時候 換成是我們也被"學弟"送別
參加過無數次人生這種送別被送別的場合 例如畢業典禮 生日派對 結婚喜宴 壽宴 ......最後可能就是葬禮了
我發覺 "人生" 就是在送別和被送別之間 慢慢的被溜走的
今天我又偕孫子到交大"餵鴨子" 發現數隻乳毛未脫的小小鴨已出世 頭好壯壯的 在與他們的成鴨父母爭食 今天也是交大新生報到的日子(交大大門守衛 曾問 我女兒 是否是 新生報到?) 也見到三三兩兩 稚氣未脫 卻不失智慧眼神的 年輕學子 輕踏校園而過 我想這確實是一個送別 與被送別的年代 至少是是一個送舊迎新的季節 過一段時間以後 新的又變成舊 又是送別 與被送別的時候 我忍不住向虛空抓一把 試圖阻止這種<大化如偷>的進行 至少 想抓住一點什麼 不要讓它流失 結果可想而知 一切無奈枉然!
將民國55年 這張<長相憶>的邀請卡 放回記憶的剪貼簿裡 同時合上民國56年的畢業紀念冊 這一段送別與被送別的往事 應該只是人生的一個"段落" 往後人生更多的"段落" 等著呢! 在"上帝"(或佛)的眼中 或許這不算什麼吧?
(註: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現今為台北大學 合作學系 全名合作經濟學系)
黃帝 陰符經: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盡矣
天有五賊 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 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 萬化生於身
天性人也 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 以定人也>
天地的運行 萬事萬物的榮枯 都有它一定的道理可循 所謂天有天理 地有地理 人有人理 物有物理 事有事理 文有文理 道有道理....."觀天之道"的精髓 就在這裡
<人> 只要依著這些道理 做去 就對了......這就是"執天之行"了 "盡矣"為圓滿祝禱之辭 !
"五賊" 按前賢的說法 就是金木水火土 五大假合 言其"賊" 形容 天地之運行萬事萬物 如偷 幾乎不着痕跡 卻能成其大事
人 如果能了悟這一層道理 順著做去 就能昌盛發達 以其合乎天地運行之理呀!
<宇宙在乎手 萬化生於身 > 提到"手" 也提到"身" 各界對<手身> 有極精闢的見解 因為行天地之道 離不開自身 離不開雙手 仔細想想 沒有了身體 沒有了雙手 還真做不出什麼事呢!
<天性人也 人心機也> 指人心 被五蘊遮染 "心機"重重 已經不復赤子天心了!
<立天之道 以定人也> 將"人心" 比齊"天心" 做去 就是這一篇文章的主旨了!
(註)本文含涵義極深 老子 莊子的道理 與此一貫相通 所以老莊的道理 說是本於此 亦不為過 近日常見新聞 人們有違天逆地作為的報導 心有所感 特翻古籍藉文舒懷
蘋果落地 牛頓看到這一幕 物理學上便有了重大發現 "萬有引力"的學說 因此產生 大部分的人 見這一幕 已經很"習慣了" 所以也就見慣不怪 說不定他們還會 反問"難道蘋果瓜熟蒂落 還會飛上天 不成?" 有的人 可能被落下的蘋果 砸到 順便撿起來 擦拭一下 就吃了起來 大快朵頤 心裡可能在想"天賜美食 不吃可惜" 有人 認為被蘋果砸到 好運將來到 趕快去買張 樂透彩 大做發財夢 ..............
如果是你看到蘋果落地 或是被落地蘋果砸到 你會想什麼? 如果是我碰到這些問題 其實我什麼都不會想 只會想到普羅大眾遇到同樣問題時 他們想什麼?
朋友從美國寄來一部影片<生命禮讚> 敘述鮭魚返鄉可歌可泣的故事 看了令人動容 讀者朋友 有需要的話 請告知我 我可以轉寄檔案給您
鮭魚返鄉 ---鮭魚在陸地淺灘溪流誕生 童年也在附近水域渡過 成魚則已游向大海 "討生活" 擇偶產卵季節到來 則要溯來時路 沿陸地淺灘溪流逆流而上 返回故鄉 完成繁衍下一代任務 才泰然死去 生於故鄉 也死於故鄉 回歸自然 這一段歷程危險重重 可歌可泣 見者無不感動 常被用來引證大自然 (尤其是人類) 都有 渴望"歸返原鄉"的潛在動力
狐死首丘---以下為古籍對"狐死首丘"的一些記載 證明古人也發現了大自然的這一個偉大現象 : 語本禮記 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 仁也 傳說狐狸死時 頭必朝向狐穴所在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或對故鄉的思念. 淮南子 說林訓:鳥飛反鄉 兔走歸窟 狐死首丘 寒將翔水 各哀其所生. 楚辭 九章: 鳥飛反故鄉兮 狐死必首丘. 補注:丘 是狐窟 穴 根本之處 雖狼狽而死 意猶向此丘 喻對故鄉的思念
落葉歸根---這 更是 隨處可以見到的自然現象 細想之 落葉歸根 不僅有"歸返根本"(原鄉)的寓意 更有"質能不滅"的深遠意義 (物質在"大自然"的 循環系統中 以各種形態存在 形態可能有變 總質量 卻是永遠不變的 能量之存在 於宇宙 也是如此 聽說 愛因斯坦 相對論公式(質能互換) E=mc2就有討論到這個領域 宗教界 也常以這個論點 說明"靈性"不滅的道理)
..........................................................................................
鮭魚返鄉 狐死首丘 落葉歸根 ......................
皆是大自然現象 說明生命 不僅會自己尋找出路 也會自己尋找歸路 人類也是一樣 我很喜歡"生命禮讚" 這部影片 我也喜歡類似"狐死首丘"的說法 也喜歡"落葉歸根"深遠的寓意 沉思之餘 不禁反躬自省 我們找到出路了嗎? 我們找到歸路了嗎?
有時候 我覺得人類"聰明"過頭 忘記了自己的出路 也忘記了自己的歸路 只是流浪生死 渾渾噩噩 真的是很悲哀的事呢!
孔夫子臨川邊 有一句有名的感嘆語: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子罕〉
單從這一句話 剖析 孔子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孔子應該是從動態的觀點 單線式的思考 來討論宇宙與人生的 所謂 "逝水一去不復返"就是隱含這種觀念的譬喻 而且只論述所見所聞 至於"形而上"的鬼神之說 頂多點到為止 不多著墨
做為孔子請教對象的老子(孔子曾多次請教老子 歷史上有記載的 就有捌次之多 孔子對老子有"猶龍之嘆"的感佩之語) 就有更深入的見解與看法:
(老子道德經》第廿五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的宇宙觀 人生觀 就是<道>字 老子以<大 逝 遠 反>四個字 形容<道>
言其"大" 就包含有"小"的意思 與佛經<須彌藏芥子 芥子納須彌> 意思相同
言其"逝" 就包含有"有"與"無"的意思 也含有"動"與"靜"的意思 孔子<逝水之說>擴大解釋 就是這個意思
言其"遠" 就包含有"近"的意思 有無遠弗屆 卻也近在咫尺的意思
言其"反"(同"返") 就包含有"去"與"來"的意思(與佛經"如去" "如來"的說法相同) 也含有"外"與"內"的意思 "虛"與"實"的意思
所以老子的論述 "形而上" "行而下" 皆有著墨 不僅言其"動態" 也言其"靜態" 不只是"單線式思考" 更是"圓環式的思考" 讓人有完整圓滿的感覺 類似佛教<無漏智>的境界
所以"佛" "道"思想 可以融合 加上"儒"家思想的實務理論 三教(儒釋道)合一的說法 並非不可能 宋明"理學"的發展 就是這樣子來的 此後的文人墨士 論及宇宙人生 皆多少融合儒釋道的思想 這證明一件事情 雖然眾說紛紜"正看成峰 側看成嶺" 所描寫的卻都是 同一座山 可惜的是"理學"末流 卻變成"空談" 倒是始料未及 原因 是學者論述失去<重點> 忽略所描寫的 都是<同一座山>的事實
以上粗略心得 歡迎指點 (2010/ 08/16)
選舉將屆 "政治人物"的表演 令人嘆為觀止 真是所謂<一樣米飼百樣人> 我等 就靜觀發展 看這些人 怎樣繼續表演下去? 想起"三國演義" 卷頭 就有這麼一首詩 "臨江仙" 不禁吟唱如下 以舒心懷:
#臨江仙(羅貫中 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2010/08/12)
藍天與白雲(上二)
草木花朵與芬多精(上四)
遠山曠野與白鷺絲(上二)
清池小溪與人家(上二)
綠窗靜兮 塵囂已遠去(上四)
浮生難得半日閒 這是我過的父親節(上五) 201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