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公告
1.本部落格轉載 如有涉及侵權 敬請告知 必立刻移除 謝謝! 2.歡迎蒞臨 觀閱指導 謝謝!

目前分類:沉思修養 (9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SC01306  

大學同學  Peter Chung 早已經歸依主耶穌並擔任神職  在過年前的同學會中 各發一紙福音給同學 大多同學禮貌的收起來 並沒有細看 包括我在內  回新竹後 我細看內容 頗有所感 覺得各宗教 所用名詞不同 所說卻是同一道理

大意是這樣:

人的身體 是假上帝形象的驅殼而已 必有漏失缺口 必須讓主耶穌入住 才算"完美" 才是"完滿的人生"

這與其他宗教哲學的說法 很類似 :

儒家 主張 必須讓"至善"入住我們身心 才能成聖成賢 才是完美之人 所謂"完人"即是了

佛家 主張 必須讓"金剛"入住我們身心 才能成佛菩薩 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道家 主張 必須讓"谷神(真人)"入住我們身心 才能成道成仙 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我將福音全文放大如下 謹供參考:

 

DSC01306-1  

DSC01306-2  

後記:

或有說聖神仙佛菩薩 離我遙又遠矣!  活在當下 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 不忮不求 不亦快哉!

這也是另一種"完美"境界的詮釋  如蘇東坡所說即是 但從另一個角度審視 卻也難掩 漏失缺口之憾 如這紙福音所說的 不是"完滿的人生"  看你如何解釋了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F0015  

DSC00941 

<蕃薯不驚落土爛  只願枝葉代代湠> (竹中同學 書法家沈榮三先生 所贈墨寶)

台灣諺語~番薯毋驚落土爛  只求枝葉代代湠 (用台語發音)

(1)原義:

不怕番薯落土後會爛去  只求枝葉代代可以繁衍下去  

湠就是生湠  婚禮時常看著新娘帶著火炭  就是代表生湠  繁衍子孫的意思

(2)比喻:
老一輩台灣人 有感台灣多次遭受"異族"統治  只有含辛茹苦犧牲奉獻自己  只希望子孫後代

前仆後繼 繁衍壯大  台灣的形狀很像番薯  所以用番薯的繁衍 來激勵子孫要學習番薯的精神 

(3)同義 :

<集中精神 埋頭苦幹  樸實無華 雋永芬芳>

昔日 陳姓客籍恩師  每每以上面 雋永金言教誨  証之蕃薯精神  果然異曲同工 具有相同的意境!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_0024 

(上) K金 易字戒印 

 DSC00789  

 (上) 辭海 <易>的解釋

(下) 白水老人 解釋<易簡>:

處世治世最高藝術,  歸於易簡.  天下事無他巧妙偉大的真理,  都是簡單的, 單純的,  孔子云"吾道一以貫之" 因為凡事愈單純愈偉大,  堯舜恭己正南面而矣!  無為而治,  歷代的偉大領袖, 無不質樸無華,  一切皆是簡易單純.  如思想單純,慾望單純, 言語簡易單純,  心性簡易單純,  生活理事均是簡易單純.  易則易知,  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  易從則有功,  有親有功可大可久.  賢人之德業得矣!  天下萬事萬物,  有其不變之常理在,  本此永恆不變之常理, 以應天下之萬事,  則自簡易不繁矣!  簡則不繁, 易則易行.  一個人的修養,  達到一字,  最簡單最平易,  一心清靜,  萬慮皆消.  所以老子說<抱元守一> 聖人說<執中貫一>佛云<萬法歸一>. 心一則明, 性一則清, 神一則靈, 氣一則雄, 德一則正,  一個人如能專一,  行道或創業,  無論何種事業,  無有不成功的.

                                      ------錄自白水老人箴言集成 述"易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解釋<易>:

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本意是指「蜥蜴」,並特指蜥蜴中的變色龍,因此衍生出「變化」這個含義。易經里「易」的含義有三個,「變易」,「簡易」,「不易」。

易也是百家姓之一,始祖為齊桓公寵臣巫雍,字易牙。河北有易縣,易水河,一說,日月為易(日月亦為「明」,艮卦為光明象,此義從連山易之階段即有之)。

 

網路解釋「易」的用法 大致有以下這幾個:
 (網路轉載)

1
.改變
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 (送董邵南序)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論語微子篇)

2
.治
深耕易耨 (孟子梁惠王)

3
.輕視
予頗易之 (奕喻)

4
.交換替代
易之以百金 (郁離子)
賢賢易色 (論語學而篇)

5
.周到
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八佾篇)

6
.移
百沴自辟易 (正氣歌)

7
.容易
小人之所易也 (縱囚論)
君子易事而難悅也 (論語子路篇)

8
.易經
大易備矣 (尚節亭記)
孔子晚年讀易 (漫談讀書)

康熙字典 解釋<易>:

康熙字典釋易字(切) 易字3   易字2  


易字 1  

後語:

<易>字 演變至今 已經有 瀟灑 從容 變化無窮 自由自在 猶如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談笑間  有做大事 治大國 如烹小鮮 的氣慨 ! 成仙做佛 也不過如此吧 !

白水老人對"易簡"的論述 就是我想表達的 對<易>字境界的了解 頗獲我心 !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胡適寫老子三寶  

道德經 67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天下人都告訴我「道」太大了,什麼都不像,正因為道太大了,所以什麼都不像,要是它像什麼,那早就銷損殆盡了!我有三條寶貴的原則,一直持守而珍惜著它,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儉樸所以寬廣,因為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所以能成就大器。要是,你捨棄了慈愛卻好勇,捨棄了儉樸卻只浪費,捨棄了謙讓卻只爭先,這麼一來,你就死定了。要是能夠慈愛,那一旦戰爭才能得勝,守護起來也才堅固;上蒼救人是用祂的慈愛之心來衛護他的。

釋義:

慈何以能勇?慈是由衷心發出的,這種力量表現在人事上,有如慈母救子不顧一切的勇敢。儉何以能廣?儉不僅指用財而言,知識精神都當要節約。韓非子解得好:智士儉用其財則家富,聖人寶愛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眾,民眾則國廣。不敢為天下先,何以能成器長呢?這就是老子的「欲先民,必以身後之」的「居後」道理,亦即「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居後」必須以眾人的心意為心意。無為而居後,萬民就無不秉意擁戴了。

  

胡適在《秋聲》詩的《序》中 舉例論述很貼切

「此三寶也,吾於秋日疏林中盡見之。落葉,慈也。天寒水枯,根之所供,不能足萬葉之所求,故落葉。落葉所以存樹本也,故曰慈也。儉之德,吾於松柏見之。松柏所需水供至微,故能生山石間水土澆确之所,秋冬水絕,亦不虞匱乏,以其所取廉也。松柏不與群卉爭妍,不與他木爭水土肥壤,而其處天行亦最優最適,不獨以其儉,亦以其不為天下先也。故曰,吾於秋林得老子三寶焉,乃詠歌之,不亦宜乎﹖」可參看《胡適留學日記》(一九一六年一月九日)。

王邦雄教授《老子的哲學》中對老子三寶相關的論述:

老子的生命精神的內在根源在母德之慈  其發用於外的道紀法則  在無為之儉  其表現而出的生命情態  在守柔之弱  母德之慈  是無心而徧在  無為之儉  是無為而無不為  守柔之弱  是不爭而常和  分別說為三  統言則實一  以其無心無為  守柔不爭  根本是體用之不可分  由慈而能勇  由儉而能廣  由不敢為天下先而能為眾人之長  反之  不慈  則好勇取勝  殘暴無情  不儉  則濫用邪智求其識廣貨足  多藏厚亡  爭為人先  則進銳敗速  此即為老子「三寶」以「道」為本源之最重要的哲學內涵  

 

 傅佩榮教授論老子的三寶:

首先"慈"是指母親的愛  老子把道比喻為萬物之母  因此  一個人悟道之後  就會由道的眼光看待萬物  表現慈母般的心胸  包容所有的人與物

其次"儉"是指對萬物要珍惜  由此使人人皆不虞匱乏  這個觀點在講究節約能源與愛護地球生態的今天社會  特別具有先見之明  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是貧富差距太大  富人不知節儉又不肯布施  這個世界如何會有光明的未來?

然後"不敢為天下先"可以簡稱為"後"或"讓" 老子主張"聖人"擔任統治者  但是聖人的修養是"悟道" 因而他的統治是服務導向的  絕不帶有爭名奪利的動機  但是  世間真有這樣的聖人嗎?真有的話  他有可能出來領導百姓嗎?這是老子所要面對的質疑 

後記:

上舉三位學者的見解並列 論點略見不同 卻是大同小異 老子三寶中的"慈"與"儉" 大抵英雄所見略同  唯獨"不敢為天下先"讓人有態度消極之慮  事實上 了解老子"柔弱勝剛強"的一貫理論 就不難了解 "不敢為天下先"並不是消極的想法  而是"深謀遠慮"的表面現象而已 事實上 仍是符合"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理的  <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中 "能成器長"一語  猶言"君子不器" 見 20120803 貼文<不器賦>

老子有三寶 表面看 似乎簡單平凡  卻蘊含老子深厚的道理  不能小覷 !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20120427083418356  

世尊說法49年 分五階段  

佛教經典 汗牛充棟 佛教道理 深奧難懂 考佛陀從摸索悟道 神秘傳道 及涅盤成道前 三時間點的代表語言 或許可以勾勒出佛陀一生的道理

佛陀悟道第一語: 釋迦牟尼世尊於菩提樹下 夜睹明星 悟道云:"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  一切智  自然智  即得現前"

《華嚴經》有類似這樣記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其他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   論疏部從32冊到88冊可找到很多華嚴經的各種版本  都有類似記載

佛陀原本也是凡夫 經過摸索  放下無明煩惱  徹悟本心而成就無上智慧  因而出現 這樣讚嘆的言語  眾生迷失本心  智慧明鏡受欲念沙塵蒙閉 而不見自性智慧  因此要回歸清淨本性  自然了解佛陀這一句讚嘆語的深意了!

佛陀傳道第二語:(聯燈會要)世尊在靈山會上  拈花示眾  眾皆默然  唯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大般涅槃經)也有類似的這句:"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悉付囑摩訶迦葉"

"付囑摩訶迦葉"是說傳道傳法摩訶迦葉  而前面幾個字 "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就是傳給摩訶迦葉的"正法"了 這幾個字蘊藏的就是佛陀的真理了

佛陀涅盤成道前第三語: 佛曰"不可說 不可說"(華嚴經)  佛曰"止 止"(同"不可說"之意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九  心王菩薩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善財童子第九參(自在主童子) 都有佛曰"不可說 不可說"的記載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世尊最後一次說法沉默不語 大地震動 如來佛眉間放出白毫光相 文殊菩薩說佛住世不久佛將說大法世尊對舍利弗說前說(說法49)不能得真正解脫究竟涅盤  舍利弗惑問 “何為無上圓滿究竟法?” 世尊說 “止 止增上慢五千比丘離席  世尊始 “授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授記”) 由舍利弗始餘諸人皆得世尊授記 世尊並為說十如是”(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來究竟只有法華經有 "以手摩頂” (”授記”)的說法

法華經說的是"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此 金剛經說的則是"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個強調"發心"  一個強調"授記" 顯然不同 想是世尊行將涅盤成道 心念眾生的這樁"大事因緣" 卻無法用語言文字說明白 故曰"不可說"(止 止) 只"授記"點破  由有緣有智慧者去體悟 所以才有法華經方便品記載的這段故事             

 

結論: 能了解佛陀這三個時間點 講的這三句話  或許就能了解 佛陀的教誨 而恍然大悟了吧!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00449 

魏晉清談時空背景  

中國魏晉時代 仕人(讀書人) 瀰漫一種類似病態美學 自我感覺良好 也許可以說是一種時尚 一種自命風流的風氣 影響後世很深  類似今世許多社會現象 流行風氣  值得記載與觀察

1.美容之風--魏晉名士 競相自戀 崇尚<白,高,神>的帥哥形人物 用今天的話語說 就是喜歡所謂"花美男" "小白臉"的男性人物  這種風氣 令有"硬漢"之風的人看來 定然不很舒服 當時的"帥哥"代表人物 如傅粉何晏 夏侯玄 裴楷 潘岳 王濛 王恭 ... 這樣對人物"神超形越"的追求 造成"人物美學"的概念 形成"人物品藻"的美學

2.服藥之風--魏晉名士 流行服用"五石散" 聽說服用以後 可以"滋陰補陽 增強性欲" 可以"身心俱輕 陶然忘我" 也就是何晏所說"神明開朗" 有點類似今日的"搖頭丸" "威爾剛" "壯陽藥" 當然對身體健康有妨礙有副作用 無奈當時的"時尚"以此為樂 用以逃避現實的"苦悶" 魏晉名士 喜歡穿寬鬆衣服 喜歡穿高高的木屐 聽說與服藥 引發身體燥熱 皮膚怕磨擦有關 所以穿寬鬆衣服 及木屐比較好穿脫 外表好像很"飄逸"其實 應該苦在心裡

3.飲酒之風--苦悶的年代 喝酒澆愁 愁上加愁 古今皆然 以阮籍 嵇康 劉伶為代表的"竹林七賢"將喝酒文化的規模深度推向極致 張翰有言"使我有身後名 不如即時一杯酒"說明當時人"及時行樂"的喝酒哲學  "阮籍胸中壘塊 故須酒澆之"說明當時人喝酒解憂的鬱悶心境  東晉名士王忱有言"三日不飲酒 覺形神不復相親" 意思是說 三天不喝酒 就會"魂不守舍" 以上是酒罈子 酒仙酒鬼的話 不過聽有些飲酒高人說 喝酒以"微醺"的境界最美 喝得酩酊大醉 亂了性  那就不妙了!

4.清談之風 --魏晉之際 政情險惡 有識之士 乃有"清議"的動作 批評政治 品題人物 經過兩次"黨錮之禍"的打壓後 批評政治 品題人物的"清議"才消歇 代之而起的是'抽象玄理的討論"(老子 莊子 易理 等) 一般咸認為 何晏 王弼 是清談的祖師爺  清談或在某名士家裡 或在寺院 或在朝堂之上 或在山水之間 類似今日多位"臭味相投" "沆瀣一氣"的朋友 聚集一處"談玄論妙"的樣子  其他容後再敘述

5.汰侈之風--套一句現代用語 就是炫富拜金 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就是石
崇  "斬美勸酒" "石王爭豪" 都是有關石崇這個"暴發戶"的記載  每次讀世說新語 "汰侈"中的這些故事 總會一股變態味血腥氣撲面而來 實在無知膚淺殘酷 此處不多做贅述  凡此皆可見當時人內心實在空虛至極! 苦悶至極! 現今不是有人 也是炫富拜金 令人厭惡嗎?

6.嘲戲之風 --世說新語排調十一有這麼一段記載 <元帝(司馬睿)皇子生  普賜羣臣  殷洪喬謝曰:皇子誕育  普天同慶  臣無勳焉  而猥頒厚賚  中宗笑曰:此事豈可使卿有勳邪?> 君臣 尚且如此不拘小節 何況以下之人?  桓玄 殷忡堪 顧愷之三人 一起做隱語聯句的遊戲  而"盲人騎瞎馬 夜半臨深淵" "咄咄逼人" 就是在這種嘲戲之風下的故事 這種嘲戲之風 與魏晉風氣 玄學思潮  個性才情的解放 是相輔相成的 在那波詭雲譎的年代裡  嘲戲幽默 不失為慰藉心靈 舒解壓力的一種方式

7.藝術之風--代表人物 顧愷之 時人稱其有"三絕" 才絕(文才口才) 畫絕(繪畫) 癡絕(率性詼諧純真近乎癡) 顧愷之的人物畫 很有名 對"眼神"的描寫 有獨到的見解 世說新語<巧藝>十三 有這樣一段話<顧長康(顧愷之)畫人  或數年不點目精  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  本無關於妙處  傳神寫照  正在阿堵中> 意思是人物畫的"傳神寫照"在"目睛"(阿堵) 這可以說是顧愷之繪畫的"眸子論"

8.隱逸之風--亂世之中 "隱逸" 可能是為了安貧樂道 可能是為了 全身保命 也可能是一種自抬身價的時尚 但是如果到了一個欲隱居而不可得的時代  那就是一個白色恐怖時代  "竹林七賢"的阮籍 嵇康 志在隱逸 卻不可得 阮籍只好來個"仕隱雙修" 而嵇康堅持隱逸 拒不做官 遂招司馬氏的殺害

(補充魏晉清談):

造成魏晉的這些風氣 當然有其時空背景  其中尤以 魏晉玄學 清談誤國 最為後世學者所議論

但是 不可否認  魏晉玄學 替宋明理學 儒釋道合一 打下理論基礎

東漢末年 儒術經學僵化腐朽 魏晉名士反彈 轉而討論莊子老子易經等形而上玄學 後來也討論佛道二家的思想 及其他領域道理 如自然與名教之辨 存在與虛無之辨 本末有無之辨 有情無情之辨 神鬼之辨 等各領域都有論及 

魏晉玄學 宋明理學 皆是失去道統脈動支撐挹注 所引發的思想迷惘 常落入"空談""妄空"的不切實際境地  但對儒釋道合一  也提供了催化的溫床

空談的結果 國家積弱 常引來邊疆民族入侵  魏晉清談  引來五胡亂華  宋明玄談 是否也是元清蒙滿二族入主中原的原因之一 ?

(結論):

讀史至此 時勢的苦悶 固然造成"異常"的風氣 卻也成就"異常"的效用---連鎖反應 ---可能使整體"氛圍"(姑且名之為"氛圍")負向發展(變壞)  也可能正向發展(變好)  後世引以為戒 以為鑑  看你如何解讀這段歷史了 

西元五世紀 六朝志人名著"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 梁代史學家劉孝標注) 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及史料記載  值得日後 再分門別類 細細品味研究  

(道學筆記)

補充: 魏晉時期 佛法正在印度如火如荼流行 中土思想界卻是很"迷茫" 而宋明時期 也有一段思想的"迷茫時期" 文中所說"道統脈動" 應是指此而言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thumbnail  

(圖片取自網路)

以下文章轉載自kuen1972先生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1Rte85mZBRKktOshH8e.bw--/article?mid=23

以其介紹"海上鋼琴師"嚴謹完整 深入淺出 將"堅持生命價值"的理念 詮釋得很好 特蒙kuen1972先生同意 予以轉載 特此表示謝意 並建議同好 有機會去觀賞這部影片

本文另一個出處:  引用自kuen1972 - 海上鋼琴師

======= The Legend of 1900 =======

  • ·     導演:Giuseppe Tornatore
  • ·     主要演員:Tim Roth(飾演男主角1900)Pruitt Taylor Vince(飾演1900的好友Max)Clarence Williams III(飾演傳奇的爵士鋼琴家Jelly)Melanie Thierry(飾演令1900心儀並創作出動人樂曲的女子)
  • ·     電影配樂:Ennio Morricone

在夏日的午后、寧靜的夜晚,可以泡壺好茶、沖杯咖啡,最適合慢慢品味。

    也許沒有Titanic裡沉船在即生離死別的悲壯氣勢,

也許沒有Jack與Rose如史詩般的淒美愛情,   

也許沒有Celine Dion ”My Heart Will Go On”的動人旋律,

但海上鋼琴師的劇情,早已隨著優美的鋼琴聲,輕輕巧巧的流入了心中~

 

 這是當時看完「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後,心理的衝擊。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一個失意的爵士樂小喇叭演奏手Max,在窮途潦倒之際,來到樂器行出售他的小喇叭。對這個伴隨他人生黃金歲月的好友,臨別之際,Max要求樂器行的老闆,讓他演奏最後一曲。動人、感傷的旋律從金黃色的喇叭中緩緩流出,樂器行的老闆驚訝的發現,這首不知名的曲子正與他日前在拍賣的鋼琴裡,發現到的唱片母帶一模一樣。於是Max開始敘說起關於這首曲子以及其創作人—“1900”的故事,一個他已許久未曾聯絡的好友…..

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於歐美兩地的郵輪Virginian號,負責郵輪上添加煤炭的工人Danny Boodman在頭等艙上欲撿拾有錢人殘留下來的事物時,卻意外的在鋼琴上發現一個被遺棄的新生兒,裝在TD牌檸檬的空紙箱內,這嬰兒便是日後長大成人的1900。由於堅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縮寫,於是Danny不顧其他工人的嘲笑,獨立撫育這個嬰兒,並為紀念這個特別的一天,將他取名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陸地上卻是個從未存在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戶籍,也沒有國籍,大海便是他的搖籃,而他也隨著Virginian號往返靠泊各個碼頭,逐漸長大。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使得撫養1900Danny意外喪生,幸而奇蹟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眾人被優美的琴聲所驚醒,循著琴聲而往居然是無師自通的1900在鋼琴前忘我的演奏著,動人的旋律打動了眾人,從此便展開1900在海上彈奏鋼琴的旅程。無師自通的天份,使得1900信手拈來的音符,均能因此奏出美妙而動人的樂章,也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旅客。

故事於是逐漸開展。Max在因緣際會下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因此見識到這位傳說中的海上鋼琴師,1900,並結為好友。而1900在與發明爵士樂的傳奇鋼琴手Jelly同船競技鋼琴琴藝之後,聲勢更是如日中天!然而多年過去,過往的旅客來來往往,儘管Max再三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1900卻始終未曾踏足陸地一步。直到在為唱片公司錄製個人專輯時,意外見到船艙之外清秀動人的女孩,並在感動之餘創作了”1900’s Theme”(即片頭Max與樂器行老闆所提到的不知名的曲子)。隨著女孩的下船離去,1900的心開始波動,究竟1900會不會為了去尋找女孩而離開他30多年來的船上生活?

整部片子便隨著Max回憶中的1900,與現實中Max追尋1900的下落這兩條主軸,交互穿插,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並在現實中的Max從樂器行老闆口中得知,Virginian號即將被拆解,故事來到了最高潮。從戰前離開Virginian號之後便未曾聽說過1900消息的Max堅信,1900必定還在船上,並因此延阻了船隻拆解的時間,來到這艘已殘破不堪的廢船上欲尋找1900最後的蹤影。1900還會在船上嗎?還是如Max的期望,已經找了個地方,取了老婆、生了小孩,並在茶餘飯後之際同她們提起Max這個好友……

幾個精采的橋段更是令人吟詠不止,包括Max初識1900時,兩人在海上狂風暴雨之際鬆開了鋼琴的固定栓,座在鋼琴前隨船擺動著,一邊彈琴一邊在大廳裡四處滑動,像極了跳著華爾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對傲慢的Jelly來勢洶洶的挑戰,1900如何展現出他過人的鋼琴天賦,讓與會者由輕蔑轉為震驚….以及那個不知名的女孩,如彗星般的散發出耀人光芒卻又快速離去….淡淡的憂愁,回憶的感傷,在片裡充斥的偏黃色系影像中,益發顯的鮮明。往昔的繁華景緻,與今日的殘破凋零形成明顯的對比。移民懷著夢想乘船來到新大陸,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際驚叫「America~」的喜悅,卻也與孤寂的1900看著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而1900這個角色,也因為孤寂落寞的經歷,使得其更能敏銳的看透人心,並藉此彈奏、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樂曲。但一生面對海洋、面對鋼琴,陸地上的一切,對他來說卻是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使他始終對陸地躑躇不前。

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道盡了一切,或許對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緻中看得到地平線,往返多地的郵輪也有靠港停泊的時候,88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以創作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絕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握住的。

本片的導演正是多年前以「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的Giuseppe Tornatore。如同新天堂樂園給人的感覺一樣,Giuseppe Tornatore以其擅長的敘事手法,使觀眾隨著回憶與現實交錯間,輕易的融入劇情之中,並幾乎因此而懷疑,本片是否為真人真事所改編。而在本片之中,Giuseppe Tornatore也與Ennio Morricone這個配樂界的大師再度合作(Ennio Morricone著名的電影配樂作品包括新天堂樂園、豪情四海、哈姆雷特、鐵面無私、教會….),就如同所有以「鋼琴師」為名的電影一般,配樂必然在電影裡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除了這部電影之外,相信電影原聲帶也是值得細細品味收藏的對象。

走筆至此,說再多話語也及不上靜下心來,花上2個鐘頭,細細品味這部片子。如同我開頭所提,同樣是從現代追溯古代,故事的背景同樣在海上的郵輪,如果將Titanic比擬成豐盛的晚宴,在吃慣了好萊塢的電影大餐之後,相信海上鋼琴師會是很好的下午茶甜點,精緻、細膩,而且讓心靈覺得充實!

 

後記:這部片子在台灣並未發行寬銀幕比例的DVD,但港版有出。另外,我在誠品有買到來自義大利的電影原聲帶,多了不少曲子...,一句話就是好聽。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Sep 04 Tue 2012 08:34
  • 目標

 DSC01696目標  

這是多年以前的報紙剪貼資料

以其圖文並茂 仍然有醒腦勵志的作用

今日特予以轉貼 再現風華 共饗同好

(已不知 原作者是誰 如有侵權 請告知 予以撤除)

對生活 有一個理由  對生命有一個方向

那麼對某個目標的邁進 使我肯定過去 也計畫將來

剔除不相干的事情  因其對大限以前達成目標 毫無貢獻

注意圖樣 一個人手腳並用 只為達成目標 那種努力的樣子

昔日貴人恩師所言"集中精神 埋頭苦幹"  "無不可能 無限可能" 

應做如是觀!   應做如是觀 !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如願        

臉上刻痕  

 

塵 滿 面   髪 如 霜   眼 如 電

又 見 水   也 見 山   如 如 願 

 

 

20120729 在竹東蕭如松園區 所拍得相片 不知怎麼的 表情嚴肅 沒有妻女要求的 面露燦爛如陽光的笑容 想是世事滄桑  一下子 笑不出來.........

也罷 ! 轉個彎  20120801 在相片上面  加上十八字箴言 說是自我砥礪  也當是 "期望悟境"的描寫 算是自我交差了吧 ?

以下 試著描繪"期望悟境"  如此多事 應笑我傻痴吧? :

雖然人生的風霜 在臉面 在頭髮 留下痕跡 但是做為"靈魂之窗"的眼睛 卻可以透露出 更神秘更深奧的訊息

道德經21章:"道之 惚"(惚:猶言 道大理微  讓人難以捉摸 )  有時覺得"心量廣大 遍周法界" 讓人"眼神惚" 就如同"道之惚"的說法 也讓人惚一樣   但是一旦有"開門見山"(見水)的開悟與喜悅 則那眼神就多了 "炯炯有神"的光彩 惚之中 有了定點 有了"止於至善"的止處 那時就"眼如電"了 好像可以 看透一切似的 

"開門見山"(見水) 原是宋人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評論李白時寫的:"太白發句 謂之開門見山 "意思是說:李白個性豪放 所寫的詩 常是一開頭就切入主題  明代的張岱有篇〈快園記〉描述快園的景色:"開門見山 開牖見水"  因為推開門 打開窗 就能看到對門的青山綠水  所以引申出"直接了當"的意思

現代"開門見山"(見水) 引喻 直接了當 得見盧山真面目 有豁然開通的驚喜感覺 此處 引喻得見"悟境"也有驚喜感覺---見水之水 可以洗去臉上的塵垢 見山之山 可以當靠山 阻擋頭上(髮)的風霜---又"見"有"現"的意思  則見山見水 猶言 明其理 而了然透澈其妙  有如山水之勝  攤現眼前 (如如本來 現眼前)---是為悟境的驚喜?

指月錄卷二十八:青原惟信禪師對學僧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  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  有個入處  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  依前見山祇是山  見水祇是水"  則<又見水 也見山>意即 見如如本來之謂 是願望的期許與實現 !

"如如"的解釋: 第一個如 是形容詞 形容第二個如 第二個如是名詞

第一個如 是說"大","廣","無量","殊勝","不能形容"  

第二個如 是說"本體","體性","真如","實相","般若","涅槃"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_4870  

CSC_9219 

不器賦    (藍大仙)

抱乎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

不器者,通理而黃中;有用者,致遠而負重。

審其時,有道舒而無道卷;

慎其德,捨諸藏而用諸行。

語其小能立誠而修己,論其大能救世而濟時。

以之理心則一身獨善,以之從善則庶幾咸熙。

子貢雖賢唯稱瑚璉之器,彥輔信美空標水鏡之姿。

敝斗筲之奚算,諒挈瓶之固守。

若止水之在器,因器圓方,為良弓之用材,因材曲直。

顧庶類屈從則輪轅適用,若偏執一隅則鑿枘難施。

此乃不器賦乎。

終尋高躅,必得覬覦飛鴻,不躡前踪,安可齊於赤驥。

行行無止豈辭明月之程,去去不停詎憚黃雲之遠。

積水乃瑩冰之始,層台乃壘土之因。

天道能遵,終極奔馳之子,中途倘廢,誠慙跛蹩之人。

(意譯:)

 好好把握 不使自己淪為 用途局限的器具 而要使自己成為 能適用一切的"器具" 所以說"不器"的意思 有"不限" "無窮" 能有"大用"的意思

"大用"在適當的時候 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否則就收藏起來 隱而不用 是為"放之彌六合 卷之退藏於密"

說它的小用 可以修心養性  說它的大用 可以治國平天下 既可以獨善其身 又可以兼善天下

子貢 雖然賢達 孔子卻只稱他為瑚璉之器 不過是一個祭祀用器具 高貴 卻不實用

彥輔 雖然俊美  時人也只稱他有水鏡之姿而已 並沒有什麼豐功偉業

斗筲 只是小容器而已 有什麼大用?  挈瓶 只是小水勺而已  有什麼大用?

像那靜水 放在圓的容器 它就變成圓形  放在方的容器 它就變成方形 能圓能方

像那製造好弓的材料 就依其材 依其料 取其曲直  能曲能直

如果能一體大用 能曲能伸 則圓弧如輪 方直如轅 皆能適用  如果只偏執一種用途  就好像 用方形木頭要插進圓形鑿洞中  是很困難的事 

不器賦的要旨  就在這裡了

一直往高處的足跡尋去 必定能 看到天上的鴻鳥  好比志於聖賢之道  必有可期之日 不跟隨千里馬的足跡走去  不效法聖賢的腳步走去 如何能有聖賢一樣的功業?

行行走走 不止不停 不怕月明黑夜  不怕天涯路遠 冰雪溶化 積水漸多 泥土堆積高台漸成 苟能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一路走去 始終不變 有如奔馳之人 終有成功之日 倘若半途而廢  實在愧對那些跛腳不良於行的人

 

(後記:)

此賦意境甚高 說明一個修行者 應有的境界 應有的視野 應有的格局 處處站在"道"的制高點 俯看這個世界 不要著形著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執)  一切以"中庸之道"為依歸 論語"君子不器"之奧意 就在此   心中既無 卻坐擁太虛  兩手合抱  則乾坤在握 無就是有 有就是無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世俗之人 有的小器(氣) 有的大方(大器)  但是我以為境界最高的 就是"君子不器"

心胸寬大 舉手投足 也感寬大  世界也變寬大了---(大)---心量大  格局就大 世界就大

心胸狹小 舉手投足 也感窒礙難行  世界也變小了---(小)---心量小 格局就小 世界就小

心中無器(君子不器) 身行無礙 宇宙任遨遊 ---(大)---心量大 格局就大 世界就大

心中有器(器量狹窄) 身行有礙  走不出去 ---(小)---心量小 格局就小 世界就小

佛曰"萬法由心生  萬法由心滅"  實在是不虛之言 特誌"不器賦"一文 自我勉勵 並願 同修共勉之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墨子[2]  (左)墨子畫像


中國春秋時代 BC551---BC479


中國戰國時代 BC479---BC381


孔子 BC551---BC479


墨子 BC479---BC381 (大約) 


孟子 BC372---BC289


 


 孔子墨子孟子生長年代  


孔子 墨子 孟子生長的年代如上圖示  孔子之後 儒學末流  引起墨子的批判 墨子原本學儒者之業 受孔子之術  是後來儒學末流 引起墨子批判 另立學派 儒墨二家 並稱當世顯學


淮南子/要略: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虆垂,以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當此之時,燒不暇撌,濡不給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閑服生焉。


啟任公嘗謂「墨學所標綱領,雖有十條,其實袛從一個根本觀念出來,就是兼愛」墨子兼愛的說法 與儒家的說法 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之愛:儒家講求的是「推己及人」之愛,也就是說,「愛」是有分等級的,愛人應該是由親而疏,由大愛到小愛,對於不同的人,所付出的愛和義務應該要不一樣。

墨子兼愛:至於墨子所說的兼愛,則是強調人人平等之愛,對於每個人都要一視同仁的施予平等之愛,不要有所偏私。


 


墨子認為儒家有等級 有分別的愛 就是亂源 :


(兼愛上)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兼愛上)若使天下兼相愛, 愛人若愛其身, 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 故不孝 不慈亡 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


(兼愛上)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 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孟子集儒家大成 對墨子的說法 有正面的反駁:


根據《孟子.滕文公》可見此段: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結語--墨家的地位與影響 :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 是人性的一部份  但是墨子批其為"亂源" 從某一角度來說 也不無道理 從"上帝"角度的眼光來看 則沒有 你的 我的 他的 之分  "萬化合一"  則沒有紛爭亂源  天下平和  想法很崇高  各個學派宗教  不也是抱持相同的理想目標嗎?  只是殊途 卻是同歸呀!


墨子的學說和主張  主要代表了下層平民的利益  墨子本人非常刻苦自勵  穿粗布衣服  住破舊房屋  戒除休閒娛樂  餐飲劣等食物  一切生活力求簡樸  學生們也效法他的行為  積極為民除 手足胼胝  而目黧黑  工作認真  不畏艱苦  他們認為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  即使是赴湯蹈火  也都願意奉獻犧牲  墨子的偉大人格  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墨子的學說  也成為當時的顯學  所以在當時很有影響  墨子一生勤勞刻苦  奔走救世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但是他的學說  實在有許多不近人情  不合人性的地方  不分親疏  一視同仁的兼愛  非常崇高  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  認為厚葬久喪是勞民傷財  其實喪葬的重視  本具有倫理教育的意義  至於以功利的觀點  否認音樂的功能  以及粗淺的宗教思想  則是他的學術思想體系  立論較為薄弱的地方  墨家的思想曾經盛極一時  但由於後繼無人  最後歸於沈寂《墨子》中還有許多關於機械製造和守城之術的內容  在科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_0012 

香爐 : (上) 關鍵樞紐  (中)肚大能容  (下)四平八穩 

領袖特質 事實上 就是為人處世的特質 做領袖和做人 是一樣的道理 我常以香爐做譬喻:

(上)香爐蓋 要"罩得住"爐身 爐蓋有一個"樞紐"易於使力 提起或放下 平常為人處世 苟能罩得住 易於使人使力 成功過半矣  如為領導一方的領袖 則其領導術的精髓也就在此 愈罩得住  愈易使力 愈能成功矣 !

(中)爐灶 爐身肚子夠大  能容能忍 有"容忍"的氣度 前輩(白水老人)有云"容者 容人所不能容  天也  忍者 忍人所不能忍  地也  人能效天法地 大無不包 細無不載  聖人也" 平常為人處世 能容能忍 代表其德性夠 能力強  如果是領導一方的領袖  有容忍氣度 如前輩所言 當如天地 領導一方也  因為有大格局 高度 寬度 深度 足夠大 可堪重任 !

(下)香爐的腳 四平八穩 俗諺云"大石還得小石拱" 香爐的上面中間 爐蓋 爐身 要鼎足而立 所以要有 相匹配的爐腳支撐 好似四海歸心 必有等同的人才 能人異士 發揮所長 傾力相助 平常為人處世 能獲如此際遇 是得貴人相助 如為領導一方的領袖 得此相助 則如虎添翼 成就非凡也

#中庸 第三十三章  衣錦尚絅: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解釋)     相:看。爾室:你的房間裏面。屋漏:房屋的西北角、隱密之處、外人看不到的地方,有屋漏之神  詩經大雅抑之篇說:「看你一個人獨自在屋子裏,最深暗別人看不到 的地方,也要兢兢業業存養省察,做事光明磊落,不會做出愧對屋漏之神的事。」因為君子的修養到這種境界,所以不須要有什麼舉動 別人自然尊敬他,不須要說什麼話,人家自然會相信他。

 奏假無言,時靡有爭:奏:奉上,假:降臨,靡:沒有。內容是詩經 商頌列祖篇所言,大意是當神明降臨時,雖然沒有言語,但是人們受到感化,肅靜沒有紛爭。勸:互勸行善。威於鈇鉞:威:敬畏,鈇鉞:古代行刑的斧頭。子思引例詩經商頌列祖篇說:﹁神明的降臨,沒有一點的聲音與言語,人們受到聖靈的感化,都能肅靜而沒有紛爭。﹂所以君子立身處世,不須要用獎賞與利誘,人民都能互相勸勉向善,也不必要發威動怒,而能使百姓不敢為非作歹,甚至還能比殺人的大斧頭還來得有威力。

#道德經- 章:

(解釋)  不出門戶,知得天下大道; 不窺窗牖,見得天理自然;那出離自身愈遠的,對大道的體會也就愈少;因此,通達自然大道的聖人不往外追求,心中自有體會;不往外窺探,言說自然明白;不造作執著,活動自然天成。

#道德經- 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解釋)  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一樣,不可輕易去攪動它! 以自然大道蒞臨天下,就連鬼怪的作祟都不靈驗了;非但鬼怪不靈驗,而是它所顯現出來的神氣不傷人;非旦它所顯現出來的神氣不傷人,就連統治者亦不會去逼害人;鬼怪以及統治者兩者都不來傷害人,因此人內在的本性就得以陰陽和合歸為一體了!

中庸引用詩經的這些話 及道德經的這些話  一貫成理 一氣呵成  都在說明 領袖的領導藝術  也是一般人  為人處世的藝術  以香爐譬喻  上中下 一氣呵成 一貫成理  如上所言

歷史上 有三個名人  不僅為人處世失敗 做為"領袖"更是 荒腔走板 不堪聞問 歷史早有定位

晉惠帝--昏庸無能 老百姓 沒飯可吃 他竟說"何不食肉糜?" 這就是他的名言

王莽--虛偽欺騙 掌權前後 兩種嘴臉 是"變臉"最佳的例子 歷史學者 稱他是偽君子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 自我感覺良好 有自戀傾向 都是別人的錯 自己從來不會錯

三人下場 都不好  好比香爐的例子--上不上  中不中  下不下--既無"執牛耳"的中心樞紐 又無"罩得住"的本領  沒有"容忍"的氣度與格局 事實上 就是"無能" 偏偏卻以"天縱英明"自居  不會用人  真人才 都不敢來依靠  "能人不使  使人不能"  下場 終究悲哀 ! 如有 集以上三人缺陷 大成於一身者  則恐怕會變本加厲  難以回頭 令人擔心呀 !

結論: 大凡讓人敬重 有作有為 的"大丈夫"(廣義解釋) 並不是 忸怩作態 猬瑣心虛  虛偽浮華之人  如亞歷山大 成吉思汗 等功成名就的人 沒有如此  就是平常一般人  如果樸實自在 安份守己  依然受人敬重 也會以"硬漢"許之  那有忸怩作態 猬瑣心虛  虛偽浮華之人  被稱許為"硬漢" 或是"大丈夫"的 ?

走筆至此 一般人 當以此為戒  領袖人物 更要以此為鑑 

簡言之 一般人的 "為人處世"   領袖人物的"領導藝術"  應當如下  才能讓人正面看待:

高手 無招勝有招  無為而治  是"為人處世"及"領袖統御"的最高藝術

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不領而導  不動而敬  不言而信  不賞而勸  不怒而威 

 一言九鼎  一動千秋

則 治大國  若烹小鮮   做大事(廣義解釋 "為人處世") 亦如 烹小鮮也

ijken補充一:
文中"屋漏之神" 猶指"主宰之神" 通常隱於秘密之處 主宰眾生一切

"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應就是指此而言

ijken補充二:

<人治> 不如<法治> <法治>不如<自治> 人人能<自治> 就是<無為而治> 是為人處世及統御的最高境界.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00251  

(上)常常聽前輩教誨說 人要常懷"赤子之心" 自己也有童年 也曾懷有"赤子之心"的時候 只是隨著年歲增長 幾乎已經忘了何為"赤子之心" 變成"世故"許多  也許"赤子之心" 就像 相片所示"花團錦簇" 卻忘了它的存在  我不禁想盡方法 試著重新打開"赤子之心"的世界.....

DSC00249  

(上)也許"花團錦簇" 需要不時的澆水灌溉 才不會荒蕪 忘了它的存在  否則汲汲營營於無根無種子之地 只徒勞無功 終究枉然 

540041_371416946236146_100001035315416_1091092_139435930_n  

(上)當成人們 正"世故"的吃美食用餐的時候 小孩卻"天真"的只對水煙雲霧感到好奇 "果腹"是很現實的感官問題 欣賞自然美景 則須天生本來具有的靈性 去體會

 229639_223578004353375_100001035315416_652473_3192195_n  

(上) 後天"知識"的認知獲得 還得依靠先天"智慧"的起蒙開發  前輩告知 "智慧"乃是先天本自具足 而"知識"乃是後天習得  小孩子讀書 正是以"智慧"之鑰匙 打開"知識"寶庫的動作 

553300_367102206667620_100001035315416_1076811_1161694229_n  

(上) 看來赤子 也有"孤獨寂寞"的時候  當找不到對手下棋的時候  用自己的左手 對自己的右手 對弈  也下起棋來  經驗告訴我 通常孤獨寂寞的時候 就是產生"絕對值"生長智慧的時候 而熱鬧對峙的時候 則是產生"相對值"生長知識的時候

542838_362297237148117_100001035315416_1063895_1944440286_n 

(上) "萬化合一" 是從類似上帝的觀點 觀看世界的觀念  所謂"赤子之心"應包括這個層次的意涵才對 小孩子對小生命的愛護 同樣也獲得小生物的回報

557718_371447292899778_557493469_n  

(上) 美味可口的草莓冰 大人看了都會流口水 何況小孩子 看得兩眼發直 猛吞口水 所謂"赤子之心" 不知有沒有包括這一項 ? 赤子應該都會以自己真實面目見人 喜歡就是喜歡 渴望就是渴望 成人 就不一定了  率性的成人 也會以真實面目見人  虛偽世故的成人 則會戴著面具見人 你有時候 看不出 他內心究竟在想什麼 ?

528779_371305609580613_100001035315416_1090876_1975543852_n  

(上) 植物的生長 例如種草莓 看著草莓 一顆顆 冒出來 漸漸轉成紅色 小孩子 何止一日看三回 那種 看到生命成長的喜悅 成人已經淡泊遺忘許多 唯獨那有"赤子之心"的人 尚能深刻體會這種 等同上帝創造生命的喜悅

533118_362269503817557_100001035315416_1063744_123904066_n  

(上)父對子 與 祖對孫 味道完全不同  阿公對小孫 幾乎是用類似"上帝看他子民的眼光"看待審視他的晚輩 包容與欣賞 代替了 對峙與苛責 上帝當然可以很清楚的 看到他子民的良善或原罪 祖輩當然也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孫輩的天真與一般成人的世故 所以重新打開赤子之心的世界 對老字輩的人來說  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00021  

偶讀人生箴言 深有同感 非千帆過盡 歷經風霜 不能得其三昧 特貼文如下 以誌不忘:

人生箴言  

含蓄---意謂有所保留空間 不予以表面形式化 盡量減少相對性對立名目的存在  許多對立名目的存在 大都由於傲慢與偏見產生  徒使問題更趨複雜化 於事無補 高明的為人處事方法 是用簡單的方法 處理複雜的事情 而不是以複雜的方法處理簡單的事情  "簡單"意謂相對性對立減少 絕對性一致增加 "複雜"意謂相對性對立增加 絕對性一致減少 所以凡事保留一些空間 含蓄一點 如人生箴言所說 則為人處事 當然更為公正圓融 這是千帆過盡 歷經風霜 才能得其三昧 才能獲得的智慧 

想想看 如果"上帝"與你對話 他會一次把話說盡 讓你"全知"-- 解釋全部  讓你全部清楚嗎? 他會一次把事情做盡 讓你"全能"-- 全部演化給你看  讓你全部清楚嗎 ? 所以"含蓄"---話不說盡 事不做絕---必然隱含無限智慧與謙卑 當我們了解這層道理  我們 就差不多近乎"大人"了 ("大人"---指近乎"全知全能"的人而言 一種修為境界的代名詞)

補充鄭板橋"難得糊塗"原文 與此篇"含蓄"的道理 意義不謀而合:

---難得糊塗---
"難 "是鄭板橋最膾炙人口的名言  橫書四個大 字  下有四十六個小字注
聰明難  糊塗難  由聰明而轉入糊塗  更難  放一著  退一步 當下心安  非圖後來福報      

(參考:ijken子昆部落格貼文

            Jun 12 SAT 2010"水太滿 容易溢出來"

              May 23 Sun 2010 "簡單與複雜"

                 Nov 25 THU 2010 "傲慢與偏見")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1503  

走過人生大半輩子 發覺交友用人之道 不能偏廢

通常我都用八個字"真誠寬厚 熱心擔當"來審視這種人際關係

高瞻遠矚 是你視野

敏捷勇猛 是你節奏

真誠寬厚 是你本份

熱心擔當 是你責任

前四句 講的是"格局和頻率" 後四句 講的是"宅心和能力" 而通常我會拿後四句裡 最重要的八個字"真誠寬厚 熱心擔當" 做為審視人際關係的標準 我也拿這八個字 做為交友用人的標準 如果我是"主管"的話

虛偽刻薄 通常都不是"宅心仁厚"的料子 讓人敬而遠之

傲慢卸責 通常是"能力有限"的表徵 讓人不敢"倚重" 自然就疏遠多了

我很喜歡有同情心 有同理心的人  因為他 格局夠高 夠寬 頻率磁場 夠吸引人 宅心仁厚  所以才有這種氣度 讓人喜歡

我也很喜歡勇於任事 敢於認錯的人 這個世界 本來就屬於熱心有擔當的人 屬於有默契共識 有共同節拍的人

我常讀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 的作品"喜厭"一文(ijken子昆部落格Oct.21 THU 2010 貼文) 可能受他影響吧 語氣音調 自覺都有一點類似他呢 好像有一點"東施笑顰"的味道 因為還在學習階段 所以不要見怪 ! 

此篇貼文 重點在交友用人之道的八字訣  討論起來 卻深深觸及 生命的核心價值 這說明 "誠於中 形於外"的道理 生命的價值觀 將影響你交友用人的道理  雋永的生命價值觀 才有雋永的人際關係

(註) 此文回應 有朋友問用人之道(包括推荐人選) 其實 不必多言 不必心機 只要宅心仁厚 有作有為 如上者 即是所求

又爾虞我詐 勾心鬥角 弱肉強食等 形而下的生存競爭技倆 另當別論 通常修者 都有其精闢論點 及應對之道  不在此論述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0097切  

DSC00096  

指月錄卷二十八:

青原惟信禪師對學僧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  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  有個入處  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  依前見山祇是山  見水祇是水"

#略解釋:

              著形著相之境(象也):        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

              流離遷徙之境(氣也):        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達本還元之境(理也):        見山還是山    見水還是水

惟信之所以有這三種見解  乃是由於悟道有深淺的不同。  未參禪時的"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 乃是用感官去體察萬物  不免執於我見  滯於物境  未能內外通透 (根被塵染 不能轉識成智 是為五識)  之後心有所悟的  "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則流於分別思考分析判斷想像 及各種情緒作用(第六意識)  "我執""法執"未除 我愛 我見 我慢 我痴 依然產生煩惱  不得其"安定"(第七意識--末那識) 但是如果達本還元 達到通理 悟道的境地  "見山還是山  見水還是水"  那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轉大圓鏡智 這才是悟得道理的最高境界  

 

#山有山的大格局(山之頌 擇其要:) 

  白雲的故鄉 嵐霧的家

  崇高 卻依然敞開胸懷

  沒有煩惱 沒有牽掛

  森林樹木長於斯 寶藏蘊藏於此

  大自然奇妙的孕育

  若說川水是大地的母親

  那山石就是偉大的父親

  厚實肩膀 多少動物植物所依賴 

  在人心中 千古吟唱

  是巍峨 是秀麗 是雄壯 是險奇

  神秘而多彩多姿

  氣象萬千 山巒起伏 翠疊屏立

  投入山的懷抱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珍愛所藏 勿忘所賜

  山的無私 山的包容 山的穩重

  頂天立地 效法大自然。

#水有水之大德行(水有七德:)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  故無尤

 

#結語:

 

惟信禪師山水之論 富禪理   而觀山水壯闊美景 山有大格局 水有大德行 又可以為凡塵俗世 為人處世之標竿  特自刻"山石""川水"兩顆禪印   以為自我砥礪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孟子.jpg  

流傳最廣的孟子畫像之一  很能表現孟子的"意氣風發"之姿

向來對"好辯"之士 沒有好感  唯獨對孟子的"雄辯滔滔"感到激賞 令人刮目相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 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

然後孟子從堯舜禹商湯周公文武 談到孔子作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  又批楊朱墨翟的學說為異端 不合中道 洋洋灑灑 幾乎讓人無置喙餘地  

孟子公孫丑上:

 公孫丑問敢問夫子惡乎長? ”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然後以"揠苗助長"的例子 說明"浩然之氣"是內在 本自具足 不是外在的東西 要慢慢累積養成 不是偶然一蹴可及的  孟子這樣論說"浩然之氣" 充滿了自信與"霸氣"幾乎 叫人 無法招架

孟子 盡心章句上(二十)君子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稱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說君子的三樂:一在天,一在己,一在人

其中第三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很醒目  氣魄不小  意氣風發  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 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者的典範

那麼孟子拿什麼寶貝內容 教育天下英才呢 ?

孟子告子篇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

孟子以雞犬外放  比喻人心外放 皆得將它們找回來  未外放的本心 就是孟子 諄諄告誡 循循教誨於我們 的主要內容 

孟子師承孔子 顏子 曾子 子思 一脈的思想 而成其大成 一般皆以"道統"稱之 所以孟子 所以要教育天下英才者  應該就是"道"

孟子離婁上第十七:

孟子曰「嫂溺,援之以手。」又曰「天下溺,援之以道」這裡所指"道"  應該就是 前面所說 "未外放的本心"

孟子·告子下15: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舉六人 做例子 說明 一個人 功成名就以前 都是要經過磨練的: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要經過那些磨練呢 ? 這就是孟子膾炙人口的值得一再玩味的這一句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意氣風發 雄辯滔滔 諄諄教誨 循循善誘 苦口婆心 教導於我們者 擇其要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  而其<任重道遠> 有如上者  識者或可以為參考 !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莊周模擬圖像.bmp  

莊周夢蝶 是很有名的故事 說明莊子與"萬化"合一的境界 此處所說 則為莊子外篇"天運" 有關孔子老子對話的一些重要論述  証明老子莊子所說道理一脈相傳  一般通常以"老莊思想"稱之  而且與孔孟所說 雖然旨趣不同  而歸於一貫的道理  則應屬相同呢 ! 

原文(部分)

其一: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

其二: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膚,則通昔不寐矣。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哉?”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脋。予又何規老聃哉?”

其三: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

其四:

複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譯文

其一:

孔子活了五十一歲還沒有領悟大道,於是往南去到沛地拜見老聃。老聃說:“你來了嗎?我聽說你是北方的賢者,你恐怕已經領悟了大道吧?”孔子說:“還未能得到。”老子說:“你是怎樣尋求大道的呢?”孔子說:“我在規範、法度方面尋求大道,用了五年的功夫還未得到。”老子說:“你又怎樣尋求大道呢?”孔子說:“我又從陰陽的變化來尋求,十二年了還是未能得到。”老子說:“會是這樣的。假使道可以用來進獻,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向國 君進獻大道;假使道可以用來奉送,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向自己的雙親奉送大道;假使道可以傳告他人,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告訴給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給與人,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用來給與他的子孫。然而不可以這樣做的原因,沒有別的,內心不能自持因而大道不能停留,對外沒有什麼相對應因而大道不能推行。從內心發出的東西,倘若不能為外者所接受,聖人也就不會有所傳教;從外部進入內心的東西,倘若心中無所領悟而不能自持,聖人也就不會有所憐惜。

其二:

孔子拜見老聃討論仁義。老聃說:“播揚的糠屑進入眼睛,也會顛倒天地四方,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也會通宵不能入睡。仁義給人的毒害就更為慘痛乃至令人昏憒糊塗,對人的禍亂沒有什麼比仁義更為厲害。你要想讓天下不至於喪失淳厚質樸,你就該縱任風起風落似地自然而然地行動,一切順於自然規律行事,又何必那麼賣力地去宣揚仁義,好像是敲著鼓去追趕逃亡的人似的呢?白色的天鵝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潔白,黑色的烏鴉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漬染而毛色自然烏黑,烏鴉的黑和天鵝的白都是出於本然,不足以分辨誰優誰劣;名聲和榮譽那樣的外在東西,更不足以播散張揚。泉水乾涸了,魚兒相互依偎在陸地上,大口出氣來取得一點兒濕氣,靠唾沫來相互得到一點兒潤濕,倒不如將過去江湖裏的生活徹底忘懷。”孔子拜見老聃回來,整整三天不講話。弟子問道:“先生見到老聃,對他作了什麼誨勸嗎?”孔子說:“我直到如今才竟然在老聃那兒見到了真正的龍!龍,合在一起便成為一個整體,分散開來又成為華美的文采,乘駕雲氣而養息於陰陽之間。我大張著口久久不能合攏,我又哪能對老聃作出誨勸呢!

其三:

孔子對老聃說:“我研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自認為很久很久了,熟悉了舊時的各種典章制度;用違反先王之制的七十二個國 君為例,論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績,可是一個 國 君也沒有取用我的主張。實在難啊!是人難以規勸,還是大道難以彰明呢?”老子說:“幸運啊,你不曾遇到過治世的 國 君!六經,乃是先王留下的陳舊遺跡,哪里是先王遺跡的本原!如今你所談論的東西,就好像是足跡;足跡是腳踩出來的,然而足跡難道就是腳嗎!白?相互而視,眼珠子一動也不動便相誘而孕;蟲,雄的在上方鳴叫,雌的在下方相應而誘發生子;同一種類而自身具備雌雄兩性,不待交合而生子。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去到哪里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去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孔子三月閉門不出

其四:

再次見到老聃說:“我終於得道了。烏鴉喜鵲在巢裏交尾孵化,魚兒借助水裏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能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能跟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麼能教化他人!”老子聽了後說:“好。孔丘得道了!”

(摘要自網路)

(註: 請參照 子昆部落格 Sep.24,2011"孔子參訪老子八次雋永對話(彙總)"貼文)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寒山拾得像4羅聘(切).jpg  

(上)清代揚州八怪之一 羅聘繪 (局部) 寒山拾得聖像

複製 -寒山拾得像(仿羅聘).bmp

 (上) 寒山拾得模擬畫像

我對寒山拾得的印象有三: 一頭的亂髮(有時是帶著稚氣的鍋蓋式髮型) 一身的不修邊幅(有時甚至可說是襤褸) 一臉的純真(永遠有赤子之心) 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他們 有關"忍耐歌"的問答: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何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偈語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有謂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賢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閭丘胤問豐干禪師,何方有真身菩薩?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
意指豐干乃彌陀化身,惜世人不識。說後,二人隱身岩中,人不復見。胤遣人錄其二人散題石壁間詩偈,今行於世。
寒山、拾得二大士不為世事纏縛,灑脫自在,其處世秘訣確實高人一等。

寒山拾得的身世:

唐代豐干禪師,住在天台山國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稚齡的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他是豐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漸漸長大以後,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後,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貧子,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裡吃剩的渣滓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揹回去用。

後記:

寒山拾得 出身寒微 卻 瀟灑純真 有豐富的內涵 令人激賞 甚獲我心 他們在"忍耐"議題的問答 應該不是高調 而是經過人世滄桑 悟出的真知灼見 肺腑之言 字字 句句 打入聽者的心坎裡 令人感同身受 因為他們出身寒微 想是受盡 人世間的折磨煎熬 但是仍然不改他們內心的純真智慧  真是奇人中的奇人 高人中的高人! 近日 有感世間多少不平事 令人煩心  特輯寒山拾得的故事 及他們"忍耐歌"的內容  以自勵 勵人  其最後一句"再過幾年 你且看他" 是最高的智慧與悟境 不容小覷!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問禮圖(ijken繪).bmp  

孔子與老子之間 依太上道祖經史論 記述 約有捌次雋永的對話  一般咸認為 孔子問禮於老子 似如此者  孔子是從老子處 "知道" "得道" "悟道"的  由於八次對話 其中意義 非常深奧雋永 此處 先行彙總成篇 他日有空 再試行了解翻譯 分開逐一試做解釋:     

         第一次參訪

敬王十七年戊戍,孔子聞老子道風高逸,一日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談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是吾師也,今將前往問道。」

南宮敬叔言於魯君,魯君供給了車一輛,馬二匹,僮僕一人,孔子去周,參訪老子。

老子見孔子到來,坐定後,問孔子曰:「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也。」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求的怎樣?)

孔子曰:「求之十幾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向什麽方面去求)

孔子曰:「求之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原來如此,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其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不立(心中沒有誠信的主宰,不能不動不搖,站穩立定),外無正而不行(外行不端,無法通行運作),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人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孔子聞言,唯唯拜退。

第二次參訪

過不多久,又去拜見老子,問道:「敢問大道。」

老子曰:「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驕盈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告子,若此而已。」

孔子聞言,禮謝而去。

第三次參訪

他日,孔子又見老子,向老子暢談仁義。

老子曰:「請問仁義之性?」

孔子曰:「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則人之性也。」

老子曰:「請問何謂仁義?」

孔子對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仁義之情也。」

老子曰:「意,幾乎後言,兼愛不亦迹乎。無私焉,乃私也。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夕不寐矣,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因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物植固有立矣!吾子欲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手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吾子其亂人之性也。夫鵠不日浴而白,鳥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爲辨,名譽之觀,不足爲廣,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請你仔細想想吧!」

孔子歸,三日不開口說話,孔子弟子子貢怪而問道:「老師!你拜訪老子,您對他有何規勸?」

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飛者吾可以矰,游者吾可以綸,走者吾可以綱,至於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上天,吾所不能測也。今見老聃,其猶龍乎!他使我口張而不能嗋,神錯而無所居,吾又如何能對他加以規勸呢!」

第四次參訪

有一天孔子帶領了四位弟子去見老子,在門前不遠之處與老子相遇,老子問孔子曰:「他們是誰?」孔子指著說:「他叫仲由,是個勇而有力之人;他叫曾參,是事親最孝的人;他叫顔回,是位很有仁德的人;最後這個叫顓孫師,他是個武人。」

老子一個個看過之後,向孔子說道:「吾聞南方有鳥,其名曰鳳,鳳鳥的一身,戴聖纓仁,左信右賢,力在足而勇在前,不知與你們比較起來,是否不相上下呢?(指示孔子五人合而爲一之道)。」孔子及諸弟子,聞後,各有所悟。

第五次參訪

一天, 孔子又去拜見老子,問道:「聞古代的祀天,有五帝之神,是否?」

老子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時化育,協佐上帝,生成萬物。」

孔子曰:「請問何謂五帝?」

老子曰:「東方青帝名威靈仰,執規以司春;南方赤帝名赤熛弩,執衡以司夏;西方白帝名曰昭矩,執矩以司秋;北方黑帝名叶光紀,執權以司冬;中央黃帝名含樞紐,執繩以司四季。故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五德,更始終及終始相生,因之;古代明王,死後配享於五行,是以太皥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皥配金,顓頊配水。」孔子唯唯。

        第六次參訪

孔子有一次去見老子,慨歎說道:「行道很難!我執大道周遊各國,而當時各國之君,沒人能肯接受,真是道之難行!」

老子答道:「說者流於辯,聽者亂於辭,知此二者,則大道不可委矣!況子之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詩書禮樂,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夫迹、覆之所出,而迹豈覆哉!夫白鶂相視,眸子不運(不轉睛)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由氣傳其神精而育下一代),自爲雄雌(陰陽)而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其道者,無自而不可(任何時間地方皆可與大道合一),失焉者,無自而可(失掉神氣而不能與大道合一的人,在任何時地都無法修持)。」

孔子聽到老子這番深切的指導之後,回到自己的住所,沒有出門,沉靜細參了三個月

第七次參訪

復見老子請益,向老子報道:「丘得之矣(上次所示,其中真理,我得到了)!鳥鵲孺魚傳沫(老鳥捉到魚咬碎連同口水去餵小鳥),細腰者化(魚肉變成細肉進入小鳥腹內化作小鳥的一部分),有弟則兄啼(只餵弟弟,哥哥吃不到則叫),久矣夫,丘不與化(我不知、也不曾啐嚼造化,如老鳥的含魚,爲期已久),爲人不與化,爲人安得化人(做人不去斡旋造化,先度自我,如何能去度化他人)!」

老子點頭示可,說道:「你得道了。」

第八次參訪

孔子得到老子的印可,心中無限怡悅,一天又去參拜老子,適逢老子沐浴方畢,正在披髮,等待水乾,看來長髮散垂,不像人形,孔子見狀,不敢驚動,待在一旁,過了一回,拜見老子說道:「丘也眩歟?其信然歟?方才看到先生形骸,真像個槁木遺物,離開人群而立於幽獨之處?」

老子曰:「是呀!吾游於物之初。」

孔子問曰:「請問何謂物之初?」

老子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闢焉而不能言,嘗爲議(精思化育),其將至陰肅肅,肅肅出乎天;至陽赫赫,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成物之紀,莫見其形,消息盈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有所爲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是非(善惡之根)也,且孰爲之宗。」

孔子曰:「物之初,既蒙指導矣,請問如何遊於物之初的先天境界?」

老子曰:「得遊於是,乃是至美至樂之事,得至美而遊乎至樂,那是至人(無己忘我)的境界。」

孔子曰:「什麽方法才可以做到?」

老子曰:「食草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夫天下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肢百體,將化爲塵垢;死生終始,將爲畫夜,而莫之能汨(亂也),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耶!棄隸者(把隸屬之物抛棄),若棄泥塗之身!貴於隸者,貴在於我而不失其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是以患心哉!?爲道者,解乎此矣!」

孔子聽了老子的「小變大常」暨「得一同萬」以及「塵視有形」、不再置心迷於輪迴旋轉圈子之內的道法,深感受益不淺,良久又問道:「大人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老子告之曰:「不然。水之於汋(擊水聲)也,無爲(不擊)而才自然,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夫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能離物者,本體即返無爲,而自成其本來的博厚高明。)。」

孔子聽了老子這番開示之後,出來遇見顔回,鄭重的告訴顔回道:「丘之於道,其猶醯(醋)雞歟?微夫子之發吾覆(沒有老子的啓迪),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孔子將回返魯國,老子送行,臨別時,謂孔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既不能富貴,竊仁者之號,今送子以言——凡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發人之惡者也。勿以有已爲人子者也!勿以有已爲人臣者也(爲人臣子者,更不可公開犯上)。」

離別依依之際,孔子又聽了老子大德海涵之旨的教誨之後,敬謝說:「當奉教誨。」

孔子大徹大覺返回魯國之後,其道彌高,四面八方從孔子求學的弟子,增加到三千人,而後著書立說,教化後世,建立了萬世師表的楷模,足見聖聖傳心,何等可貴,見文知事,更應體悟。


以上(摘錄於太上道祖經史論)


 

 

 

 

 

 

 

 

 

 

 

 

文章標籤

ij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